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如何评阅论文 精选

已有 17695 次阅读 2014-6-6 16:48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评价科技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工,尤其是需要作为同行专家,必须对论文写出评阅意见,但是一般研究生培养比较少注重这个方面的培养,最多是帮助导致写点评语,刚开始也往往找不准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要求年轻科技工作者注重这方面的自我培养和磨练。最近看到一书专门探讨通过阅读论文逐渐学习评论论文的方法,对其中一章介绍给大家。

首先,不用希望一下完全理解。

随着科学研究规模的快速增加和交叉领域的不断涌现,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非常熟悉,这也正是大部分读者都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哪怕你是学术领域的著名学者,也不可能掌握所有领域,甚至连自己从事的领域都不能全面了解。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论文许多存在较多交叉内容,一个学者很难对一篇文献涉及的知识了如指掌。

其次,读文献重在体验。

阅读的一个领域的文献越多,了解这个领域的情况越多,也能积累更多关于科研的相关经验。尤其是青年学者,由于过去阅读量和个人的工作经验相对不足,更需要了解和熟悉自己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情况。提高个人经验最有效的途径自然是大量阅读文献,没有其他捷径。当然文献不仅包括论著,也有综述和专著,甚至新闻,这些都需要大量阅读。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和追踪阅读,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阅读对创造性有一定危害,但大多数情况下,缺乏创造性是由于我们缺乏基本经验和科研技巧。科研创新思路是另外一个问题,影响你创新往往是因为你盲目相信文献,其实通过大量阅读并思考后你会发现,几乎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文献。

最后,评价不等于批评。

如何评价论文?关键是要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巧。经过大致阅读全文后,你认真对一些细节进行分析,尤其是要分析作者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和目前流行的观点是否一致或冲突。更进一步,你可以分析作者在讨论中的一些看法,看是否存在不同的看法。同一个研究结果,不同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看法,这就要看你分析问题的能力了。

也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阅读文献。其实阅读文献是和本领域专家对话的机会,因为发表的论文已经经过同行评议,同行专家一般要考虑该论文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是否值得发表,那么你作为读者和未来的作者,看看已经发表的论文就十分必要了。

由于论文发表本质上是学术交流,大家对一些问题存在不同看法,通过研究获得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看法,通过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看法,供其他学者评判。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发表并不要求观点绝对正确,因为论文发表就是要讨论相关问题的。

由于论文发表已经异化为学术成绩,以及考虑到优先权的考虑,许多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在研究设计和内容上作到极致,往往都是一些半成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作为读者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尤其要注意,许多论文的研究证据不能完全说明作者提出的假设,或者不是绝对有支撑作用的证据,因此学会判断研究数据对假说的支持强度很重要。

学会分析论文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只找缺点而忽视优点,有时候确定优点也是很重要的评价内容。审稿专家也是按照这个方法评价论文的,区别可能是比较快速准确而已。

对于学生,作者提出一个阅读文献的建议表,以帮助阅读过程中抓住重点,避免陷入过多细节中。只要把这些内容了解清楚了,一篇论文基本上都掌握了。

1)阅读前言中重点了解该研究领域现状。

2)该研究假说,一般出现在前言的最后一段。

3)本研究的关键实验技术。这个出现在“材料和方法”中。你从许多方法中找出2-3个关键的技术。

4)研究获得那些数据。这个内容出现在“结果”中。

5)作者从研究数据中获得的结论是什么。这个信息在讨论中寻找。

评价论文的流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01027.html

上一篇:欧盟出台新的临床研究条令
下一篇:美国大脑研究计划详细路线图出笼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34 孙根年 张栋 薛宇 高典 赵理 王春艳 张南希 郑永军 王金良 郑新奇 褚昭明 朱志敏 朱阮成 余党会 李建国 吕喆 徐立宁 苏光松 曹聪 罗汉江 刁松锋 唐凌峰 张云扬 杨金波 刘军胜 曹建军 王勇 杨正瓴 唐小卿 Editage意得辑 eastHL2014 htli biofans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