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开放获取不是洪水猛兽 精选

已有 7303 次阅读 2012-6-8 12: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office

最近关于“开放获取”的议论很多,首先是北京大学的饶院长认为, 开放获取的《自然通讯》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国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国内大批投稿者,发行这份子刊“赚足中国科研的钱。然后有孙博阳老师介绍了英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科研成果的免费获取:这将是一个巨变,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情况哈佛大学宣布图书馆期刊订购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似乎英国和美国有特别推崇开放获取的趋势,而我们的学者似乎有抵触的情绪,认为这种收取版面费的做法需要警惕,怕是为赚钱来的。

到底开放获取怎么样?是否花了冤枉钱?以下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因为相关资料不是开放获取,又没有太多专业基础,错误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开放获取可以节省开支。

2011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共16万篇,如果按照每篇收取1350美元(参考Plos One价格),全部采用开放获取的方式,总出版费用为15亿人民币。这个费用很贵吗?

根据一个网络资料《2010415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排行榜》,2010年电子资源费用前20名大学投入2个亿;投入超过100万的大学有130家,按照平均500万计算,大约有6.5亿。如果再统计各种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图书馆。中国的图书馆每年投入的电子资源购买费用达到50个亿以上也绝对不夸张。2011年和2012年的各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购买费应该更多。而电子资源中投入最多的应该是一些发行集团或数据库的文章全文数据库。当然也包括中文和英文的数据库。因此,只要我们每年拿出很小一定比例的出版费用,就可以实现出版发行的原始投入。获得永久的使用权,当然使用权也包括其他国家的读者。似乎不应该给其他国家的读者奉送使用权,要知道,我们也可以使用另外88%作者赠送的使用权,这样算来,仍是非常合算的生意。

国际上2011年共发表论文130万篇,如果全部按照每篇收取1350元,则需要大约10亿欧元出版费。按照比例,美国将投入,3亿美元。我们再看Elsevier的利润2011年利润£768M毛利润 £2058M,利润率37.3%。大家可能比较反感该公司的利润率太高,都高过苹果公司了。其实真正的收入也包括在毛利润里,因为这些都是被直接和间接收取的费用,已经达到20亿欧元。这只是一个公司的情况,如果包括全世界的文献收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按照这样的计算,如果我们全世界的学者只要花费10亿欧元可以换取40亿欧元甚至更多的免费使用权利。这显然是非常合算的,本质上是从这些大型出版公司讨回大部分利润。

二、开放获取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由于目前的评价标准不太利于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许多学者受各种因素限制,趋向于发表小文章。例如一篇需要消耗50万研究经费的论文,如果花费1万元发表。50万经费的10篇论文,花费10万经费发表。当然发表一篇大文章合算。因此,这种模式显然有利于推动研究质量。

当然也有人担心,出版社为扩大收益,把出版标准降低,只要符合基本条件,不管学术水平,来者不拒。这必然会导致学术水平的整体下滑。如果说许多特别具有突破性的新观点新发现往往无法获得学术同行的认可,而传统的出版模式为关注度考虑,很可能扼杀新发现新观点。那么这种来者不拒的新模式反而有利于真正的科学进步,给那些非主流非正统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发表交流的平台,这正是学术出版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三、开放获取有利于打破科技信息垄断。

大型的出版集团,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垄断获取高额回报。利用信息赚钱和垄断信息的直接副作用就是信息无法被最大限度地使用,这必然会影响整个人类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我们在收集信息的时候显然都有切身体会,你只能知道有些信息的线索,但无法获得全部信息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开放获取的方式,其实是现在的作者给将来的读者(部分为将来的作者)支付费用。表面上似乎太高尚太理想主义了,其实这也是为自己考虑。是典型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状态。对中国来说,这个生意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现在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术论文发表快速增加的阶段,文献数量快速增加意味者我们将来的潜在读者快速增加,如果开放获取的比例增加,最受益的是将来的读者,也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从每年中国在数字图书资料增加的费用上深入分析,你会发现,由于我们读者下载的文献数量和支付费用相关,那么一些发行公司肯定逐渐抬高资源使用费,这显然是对我们形成非常不利的局面。而可以打破垄断的方式是我们自己建立自己的出版集团或支持开放获取出版发行方式,显然前者的希望渺茫,后者的机会就在眼前。

如果大家都支持开放获取,信息公开,出版集团获得利润只能是一次性的,无法获得潜在的持续高额回报。这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对促进学术交流,提高新兴科技地区的科学研究进步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真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手段。

四、开放获取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如果任何你希望看到的文献资料都可以免费获取,你会发现获得信息的便捷给你的研究带来多么大的影响。根据我的了解,我周围的许多学者,如果学校购买的数据库中有的资源,会随时下载阅读。如果本学校没有购买数据库,尽管学校图书馆提供外馆检索全文的服务,除非对一些确定非常关键或非常感兴趣的文献,一般情况下也不使用。也就是大部分采用能看就看,不方便就放弃的态度。如果将来有一天,任何资料都可以免费随时下载使用,那将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信息交流时代。其实,开放获取另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开放使用。如果我们两种文章都发表过,你会发现,许多传统的杂志需要你转让版权,也就是你发表的论文尽管免费,但所有权也免费送给了出版社。而开放获取杂志不需要签订这个协议,因为版权仍归作者所有。所以你如果在写书的时候使用了传统杂志上的文章图,除按照学术规范注明引用外,你可能要给出版社交纳版权使用费。而开放获取的文章,你只要注明出处,不需要再交纳版权使用费。因为大部分开放获取杂志都明确表示,不限制任何方式的使用,只需要注明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579952.html

上一篇:吸烟有害健康又有新证据
下一篇:再谈开放获取
收藏 IP: 221.137.97.*| 热度|

40 孙博阳 任胜利 闫钟峰 周春银 葛兆斌 研学交流 叶威源 邸利会 郑祺 翟自洋 印大中 唐常杰 吕喆 李汝资 李宇斌 武夷山 谷安辉 任国玉 郭桅 王晓峰 何学锋 许培扬 史彭慧 赵凯 王春艳 赵斌 王一华 曾庆平 王孝养 王启云 胡瑞祥 crossludo fansg EroControl SCIindex atu xqhuang yuyuswh iamahorse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