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在美国上学不到一个月,学习没有太明显的进步,唯一的表现是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一些。虽然我对美国的教育了解不多,过去许多是通过文字了解,现在有了一点亲身体会,不敢独享,谈点初步体会和看法。
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大家都知道,因此谈教育不能忽视家庭的影响和教育。中美家庭教育理念有许多区别:中国家庭注重孩子的成才,美国父母注重孩子的成长;中国家庭注重孩子的知识,美国父母注重孩子的能力;中国父母注重孩子的生存能力,美国父母注重孩子的生活过程;中国父母注重孩子的排名前后,美国父母注重孩子的前后进步。大体如此。
更让人费解的是,中国有许多父母教育子女仇恨,而美国父母多教育子女要有爱心。今年日本大地震后,我们许多中国父母,我是指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表现出的对日本民族非常明显的仇恨和幸灾乐祸,我没有作过具体调查,只是听到女儿的几个同学有一些表现为幸灾乐祸,7岁左右的小孩子是一面镜子,是反映父母的心态。即使我们反感日本,也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反映,这只能说明我们缺乏自信,缺乏文明。难道我们对日本的仇恨可用这种天灾来解脱,对自然来讲,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一个层次的,都只是属于人类的一部分,面对强大的自然界,继续相互仇恨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心态,如果这样的心态只是一般百姓,可惜有这样观念的父母竟然就是大学老师,让我实在无法释然。在美国,也许一直日本的形象比较好,这次灾难后到处是给灾民捐款的盒子,父母带领孩子一起给日本灾民募捐。
学校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比较高低,美国的教育是没有高低,或者都是优秀。在中国上学一个学期结束后,学校尽管不再排名,但只是形式上的,学生的成绩将会影响将来的升学,而且要有奥数、英语语文的竞赛成绩,实质上仍在排名,比高低。就在去年底,几个家长就相互打听自己孩子的成绩,学校的满分数量,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称,相互在较劲。这样比较的结果是,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很辛苦,都要面对学生成绩高低对大家的影响,父母担心孩子成绩不好影响将来升学,老师担心成绩不好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影响学校招生质量,影响自己的奖金,孩子成绩不好必然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总之,中国的孩子整天就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在这场马拉松形式的比赛中,胜利者数量少,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不满意的,造成大家都好像是失败者,或者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者。在学校,除非你学习成绩非常突出,否则老师不满意,你也很难获得什么表扬或三好生的机会。我本来觉得我自己的孩子是很聪明的,至少比我这个教授爸爸要聪明。可是,我很少听说过学校对她的赞美和表扬,听来的都是抱怨和批评,孩子上课动作多,自己的东西随便放等。来到美国上学不到一个月,我听到对她的赞扬很多,上学第一天,我告诉老师,孩子和我们的英语都不好,担心学习跟不上,结果老师说,没有问题的,三个月,最多三个月就很不错了。听了这个话,让人心里舒服,记得上个月从国内学校给她办休学的时候,学校怎么说,“休学可以,但如果以后成绩不好,要留级的!”。这就是区别。一个月内,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结果第一星期,孩子成为班级之星,一个月被评为月度优秀学生,颁奖那天,是校长亲自给颁奖,而且让父母到学校给孩子照相,校长给每个孩子一段话的评语,校长每公布一个名字,全班的同学都一起欢呼,好像这个奖励不是给这个孩子,而是给大家。(我当时想,国内的情况似乎是,谁拿到奖,其他孩子不是高兴,而是失落,我也曾经这样失落过,我们为什么没有美国孩子的良好心态?)。另外,国内的小学校长能每学年给孩子发一下奖状就不错了。上个星期,家庭作业中有一个英语诗词的阅读,我觉得比较简单,就让孩子背下来,结果在学校因为很少有学生背下来,所有的学生都给她祝贺。她回来说好像自己是一个明星,看起来成就感很强。
大学教育理念也不同,从接触到的部分大学生的情况也类似,美国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知识不一定就比我们好,有的甚至很不好,接触到一些学生甚至感觉有一些笨,似乎什么都不懂,都读到博士了,许多基础的东西都还不知道,似乎脑子缺根神经一样。但是,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对什么问题都很认真,对什么都不盲目相信,对自己做的事情充满兴趣。我想,这样的人,也许不一定就很快做好什么工作,但最终能干好许多事情,包括科学研究。最要命的是,美国人都被培养成一种乐观心态,对待什么事情都不是非常悲观,遇到困难不紧张,傻乐,真的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就很可贵,我们的学生可能各方面都不错,就是不能接受挫折,遇到一些困难就害怕,就抑郁。
美国的强大原因并全部不在经济和军事,更根源的原因在思想和模式。我们绝对不能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盲目乐观,需要学习,需要认真学习。上述感想均属自己的体会,由于资料来源比较单一,可能比较片面,不当看法,敬请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