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科研人员一定要避免剽窃“思路”的行为,这是最起码的诚信。不肯“实事求是地描述思路来源”,是国内学术风气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客观描述思路来源是反映科研人员学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会议上,主持人强调,报告系列研究工作当然有必要,但如果都是已经发表的内容,听众特别是小范围同行听众往往已经通过阅读论文后基本了解,听听报告当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研究领域,但产生不了更大的作用,长期下去就会浪费听众时间,伤害听众感情,对学术交流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讲演者能在报告的时候多一些未发表的结果,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观点,将会给同行带来很大启发。为了避免数据被不适当引用(剽窃),会议主办方要有严格的纪律,规定不得随意复制、照相和录音,国际学术会议也是这样要求的。
目前,国内不少人对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不够,照相、录音不太顾忌,会议主办方也没有及时约束不当行为。要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吓退一些诚实的报告人,他们将不愿意再报告新数据,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我认为,如果在学术会议中受到报告人的启发,产生新思路,或在其他途径(如网络博客文章)交流中获得新思路,建议在将来的论文中能尽量引用报告人的文章为参考文献,或者在文章的最后对报告人在思路方面给予的启发表示感谢。
引用文献能反映学者的态度是否严谨。参考文献是反映论文思路线索的最重要工具,是科研人员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记得两年前,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苏定冯教授在做学术报告时特别强调了关于参考文献引用方面的注意事项。他认为,许多年轻学者不重视参考文献,具体表现在对参考文献的选择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不够严谨、认真。其实,参考文献格式规矩与否可以反映作者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学风是否端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