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实现可持续新能源国际目标需要与时俱进的观念

已有 2033 次阅读 2023-8-9 11:1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联合国制定的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20302030年具体目标非常明确:提供负担得起的能源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逐年提高能源效率加强国际合作,支持清洁能源研究、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Clean energy can fuel the future — and make the world healthier (nature.com)

然而,实现这些目标绝非易事。正如许多社论的看法一样,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处于中期阶段,实现世界范围内目标有难度

这至少部分是由于化石燃料工业的影响,化石燃料工业推动了经济,而且往往是大国和小国、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政治内容。以经济增长衡量的人类繁荣长期以来一直与丰富的化石燃料有关。许多政治家担心,追求清洁能源会损害经济发展。最新的科学清楚地反驳了这种观点学术界的声音并没有在正确的地方被政治家听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7中的具体目标,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当然,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2021年,全球仍有约6.75亿人用不上电这比大约十年前的11亿有所下降,但减少速度已经开始放缓。根据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仍然将有6.6亿人(其中许多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用不上电。预测表明,约有19亿人仍将使用以煤炭和木材为燃料的污染和低效的烹饪系统(见 go.nature.com/3s8d887)。这对健康、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来说都是坏消息。

实现能源获取目标总是有点困难,但其他地方的进展也很缓慢。以能源效率为例。更高的能源效率意味着更少的污染,在过去几年中,能源效率每年提高约2%。但要实现2030年的目标:达到1990-2010年平均水平的两倍需要在剩余时间内每年提高3.4%

可再生能源的情况同样喜忧参半。尽管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大幅增长,但供热和运输部门的进展仍然缓慢。根据最新的联合国跟踪报告,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中的份额仅为19.1%是,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燃烧木材等资源。

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一直认为激进的清洁能源目标将阻碍经济发展。对于主要的化石燃料生产商来说,简单地维持现状更容易、更有利可图。就在上个月,包括欧盟、印度、沙特阿拉伯和美国在内的世界最大经济体G20集团的部长们未能就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和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两倍的计划达成一致。

这就是科学可以讲述故事的地方。研究人员说,在过去,许多模型表明,清洁能源将比化石燃料更昂贵,这可能会将最贫穷的国家排除在市场之外,并推高人们的食品账单并加剧饥饿。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情况更为复杂。能源是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融合气候、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强调了这一点1例如,农业和食品运输部门仍然依赖化石燃料,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其他联系是间接的:由于能源贫困,夜间无法获得照明和在线信息,这阻碍了教育程度的提高,助长了长期和短期的不平等。

研究的结论是,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可能更容易,而不是更难2021年,波恩德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加布里埃拉·伊亚科布特(Gabriela Iacobuţă)及其同事研究表明,以可再生资源和效率为中心的技术往往很少取舍,但会带来许多好处,包括改善公共卫生和财富,这要归功于更清洁的环境和更好的工作2.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气候科学家比约恩·索格尔(Bjoern Soergel)及其同事发现,协调一致的一揽子气候和发展政策可以实现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将全球变暖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C3.

该研究评估了所有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指标。一项拟议的干预措施是国际气候融资机制,该机制将对碳排放征收费用,这些费用将通过国家减贫计划重新分配。第二个重点是促进健康饮食 - 包括减少肉类消费,肉类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能源和土地。这将通过降低食品和能源价格使低收入人群受益。

最大的挑战在于将这些模型转化为现实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不受过时思维束缚的领导者,了解最新的科学,并能够利用研究来建立公众对必要能源转型的支持。我们需要更多的国家和国际公共机构愿意在系统一级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愿意并且能够支持知识和证据的科学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398381.html

上一篇:对人工智能监管非常必要,但各国政策不同
下一篇:北京大学等发现肠道菌群调节概念减肥药
收藏 IP: 117.143.183.*|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