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现代生活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剧烈下降 精选

已有 5840 次阅读 2023-6-23 08:5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本研究再次证明,现代生活方式导致我们肠道内菌群多样性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我们今天慢性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如何纠正这种错误,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是针对性补充相应细菌,还是提倡不干不净的生活方式?

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促进肠道微生物群蓬勃发展

来自坦桑尼亚哈扎组的样本包括以前科学未知的物种。

Hunter-gatherer lifestyle fosters thriving gut microbiome (nature.com) 图片2.png

坦桑尼亚的哈扎人是非洲最后的狩猎采集社会。

人类的肠道充满了数万亿种微生物,但对这个庞大社区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们身上。现在,一组研究人员对来自Hadza人(坦桑尼亚北部狩猎采集社会的成员)的肠道微生物组进行了测序,并将其与尼泊尔和加利福尼亚人的肠道微生物组进行了比较。1.该研究发现,哈扎人不仅比其他群体的人拥有更多的肠道微生物,而且西方的生活方式似乎减少了肠道种群的多样性。

哈扎人平均每人有730种肠道微生物。加州肠道微生物组平均仅包含277种,尼泊尔微生物组介于两者之间。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人平均有436种微生物,而那些以觅食为生的人平均有317种。

研究小组还在哈扎微生物组中发现了加利福尼亚样本中不存在的物种,例如螺旋形细菌Treponema succinifaciens。只有一些尼泊尔微生物组含有这种微生物,这表明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工业化,这种细菌正在消亡。

先前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因地区和生活方式而异,但缺乏来自非工业化人群的数据,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微生物学家Justin Sonnenburg说。“测序工作的一部分是帮助填补这一空白,并为世界上代表性不足的地区提供更多数据,”他说。

尽管众所周知,生活在非工业生活方式的人们的微生物组比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的微生物组更加多样化,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比以前认为的更明显,该研究的共同作者Matthew Carter说,他也是斯坦福大学的微生物学家。

“这些数据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人类微生物组的了解,”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Moeller说。“我敢肯定,序列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研究人员对2013年至2014年间从167名哈扎人(包括婴儿和母亲)收集的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组进行了测序。为了进行比较,该团队还从2016年从尼泊尔四组人收集的粪便样本以及2021年一项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参与者的样本中生成了序列。

从这些样本中,Sonnenburg和他的团队对人类肠道中发现的微生物的90000多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包括细菌,感染细菌的病毒以及来自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单细胞生物。这些微生物基因组中约有44%尚未记录在统一人类胃肠道基因组数据库等大型目录中。在从哈扎样本中回收的基因组序列中,有1多个来自科学界新的细菌或古细菌物种。

此外,在工业化人群中常见的肠道微生物物种通常含有与氧化损伤反应相关的基因。研究小组怀疑肠道中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引发这种损害,为这些基因产生选择性压力,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学的微生物学家Matthew Olm说。“如果你有慢性炎症的状态,你的肠道微生物群必须适应是有道理的,”他说。这些基因在哈扎微生物组中没有检测到。(由于宿主有肠炎,导致细菌被氧化损伤)

澳大利亚墨尔本哈德逊医学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塞缪尔·福斯特(Samuel Forster)表示,研究非西方人群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不同生活方式和地区之间的差异。福斯特说,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追踪哪些物种在工业化人群中消失,以及这如何影响人类健康。“我们有机会了解我们携带的全部微生物,”他说。“它有效地避免了灭绝事件,通过在它们消失之前现在了解它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392655.html

上一篇:一个光子就可启动光合作用
下一篇:氢气微生物循环在农业系统中的重要性
收藏 IP: 117.135.15.*| 热度|

5 汪育才 郑永军 王成玉 范振英 白龙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