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志愿者护士:她们的一天是72小时

已有 3902 次阅读 2008-5-23 10:09 |个人分类:新闻旧闻

 
隐约传来救护车的警笛声。“快!”袁鸿招呼着刚刚坐下的几个姐妹,“起来!有病人了。”
 
6个穿着护士服的小姑娘几乎在同一时间蹦起来,冲向几米外的急救中心大楼门口。三辆救护车呼啸着冲了进来。车门打开,6个人分成三组分别迎了上去,抬人,推车,记录。记者一路小跑着跟进大楼内的临时候诊区。
 
下午2点54分。从华西医院转来3位伤员,胸前挂着的记录卡显示,他们来自震中汶川县的几个乡镇。59岁的顺恩虎头部和右腿受伤;65岁的熊玉兰右胳膊上裹满了纱布,脸部因瘀血而发紫;另一个是中年妇女,右大腿可能因为挤压,肌肉发青。
 
熊玉兰用左手把一个打着结的白布袋子交给袁鸿,袁鸿机灵地打开那个结,里面是一张用炭素笔写着诊断意见和就诊建议的纸条。
 
瘦弱的罗雯一直小跑着在几个病人间忙碌,一会儿填单子,一会儿按照医嘱联系检查,还不时安抚着急的伤员躺下,“躺下会舒服些。”
 
其他几个小姑娘,记者跟丢了。
 
20多分钟后,一切安排停当,她们重又坐回休息室——急诊大楼外彩条布搭建的帐篷。她们在砖头支起的木板上面对面坐成两排,聊天的内容与生活和女孩子无关。她们向记者询问前线的状况。16岁的祝伟借走记者的采访本,坐在一旁默不作声地看。
 
记者一直以为,她们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护士。但是,细细追问下才知道,她们是护士学校的学生,除了罗雯和另一位不愿意告诉名字的小姑娘上三年级,其他几个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最大的20岁,最小的16岁,都是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女。地震后放假,她们跑到医院支援。
 
这个时候,她们还没有吃午饭。袁鸿支吾着骗记者:“吃了。”问她吃啥,她鬼笑着说:“饭。”
 
这是一个倔强的女孩儿,前几天医院接治的伤员非常多,她们经常一整天没有工夫坐下来歇一会儿,脚站肿了,现在还系不紧鞋带。但她最不喜欢同伴告诉别人这些。
 
峨眉山来的志愿者周大贵一直在医院搬运医疗物资,经常和这帮小姑娘接触。“这些娃儿不得了,能吃得苦很呐!”这个40多岁的大男人不停地感慨。
 
饭不是没有。她们告诉记者,医院里的伙食很好,一日三餐,晚上还有加餐。但是她们常常是刚端起饭,救护车就叫着回来了,只能扔下筷子往前冲。
 
下午3点多,已经过了午饭点,一位志愿者买来一袋枇杷给她们。袁鸿刚拿起一个,救护车又叫了,枇杷滚回了塑料袋里。
 
“现在都不怎么忙了。”罗雯说,前几天伤员最集中的时候,她曾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第四天的时候,瘦弱的她没扛得住,处理完一个伤员后突然鼻血喷涌而出,止不住,同学吓坏了。可她支开帮助她的同学,“怕老师看见,把我领回去。”
 
她瘦削的手上有几处伤口。伤口里藏着另一个故事。
 
有天救护车送来一个4岁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是警察,还在前线,他耳朵严重受伤,需要手术。罗雯陪着他。在手术室,惊恐万分的小男孩死死抓住罗雯的手。手术结束的时候,小男孩的指甲抓破了罗雯的手背。
 
给她止血消毒的医生提醒她要注意防护。“孩子那么可怜,我咋顾得了这些?”罗雯给人的印象是个爱哭的女孩,和记者聊天的几分钟里她几次眼圈湿润。
 
记者的采访结束在又一次响起的救护车警笛声里。
 
傍晚的时候,记者收到一条陌生的短信:“谢谢你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这么坚强,我们中国人会这么团结。我们一起,一定会战胜困难。”落款是,罗雯。
 
5月2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26393.html

上一篇:“大哥死了,你还是回去看看吧!”
下一篇:“战士”卢世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