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机之间很难相互学习

已有 1681 次阅读 2022-7-13 22:03 |个人分类:2022|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往往很难相互学习,如蜀之鄙的二僧。

人类的学习能够产生范围不确定的隐性的知识、规则和秩序,尤其对于儿童的学习而言,更是在于多域多源多角度多颗粒度的小数据融合,如除了看到一个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以外,还可以通过触觉摸拿苹果、通过嗅觉去闻苹果、通过味觉去品尝苹果,并可以有限的几次眼耳鼻舌身与梨子、李子、桃子、杏子、香蕉、栗子等等相比较类比定式识别,比几十万、几百万张照片学习要准确、有效的多……可惜的是,随着人们年龄和功利性阅历的增加,人类这种通过多模态联觉、自主小数据、无限泛化学习的能力日渐衰退,许多“有识”或有意或无意地沦落成了风尘。

机器学习,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学习(与人类的学习相差十万八千里),是基于数学规则模型或统计概率模型或数据仿真处理的计算与推理,是建立在数、图、集合基础上的逻辑拓扑系统。对于非结构化、非模块化、非层次化的真实世界,其避错、查错、容错、改错的能力微乎其微。


简单的说,人类的学习是主客观融合的算计产物,而机器的学习是人类建立在公理基础之上的逻辑理性计算体系。两者本质上是异质性,在封闭环境中的棋牌类中或许有一些交流、借鉴、参考,但在辽阔的开放跨域环境下确是很难相互学习、理解、预测。究其因,计算的起点是人而不是计算的原则,也就是说,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计算仅是客观时空being里的功能,而算计是主客观should中的能力。计算状态描述了“这是什么”,算计趋势说明了“事物如何改变”一般而言,智能是指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在《荀子》中有这样的表述:知有所合,谓之智;能有所合,谓之能。即人的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叫作 “智”,人的行动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叫作 “能”。

计算的基础是:A is A;

算计的基础是:A should be X。


计算基于数理,算计基于杂理。


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这样:


计算的基础是:A = A;


算计的基础是:A = X。

机器的计算态势感知与人类的算计态势感知,其主要区别是:大时空尺度中捕捉信号、信息,运用经验、知识,组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人类态、势、感、知中的数据、信息、知识在交互中常常不仅是在物理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进行映射、反射,还往往在物理系统与非物理系统、非物理系统与非物理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非数据、信息与非信息、知识与非知识的映射、反射,更有甚者,使之进行互射,并且这种相互的映射、反射可以改变定义域中原象与值域中象的性质,有点像威廉·布莱克的诗来描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逻辑正确不一定认知正确,机器客观真假与人类主观是非不同,比如伦理常常会被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突破。与目前计算机器底层——布尔代数不同,人机环境中存在着不同颗粒度事实与价值混编的与或非排序关系,有时还可以加入情感、责任、目的、情绪……

平心而论,没有人的参与,数据是不能够形成知识的,同样,在原因和结果之间也不一定要有概念上或逻辑上的联系,智能的漏洞及痛苦也时刻提醒人们:为什么这么多的科学技术进步并没有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智能或人机混合智能之所以很难,主要是涉及到了人类及其社会的主客观混合问题。人类的表征不是打标签、制定规则,而是一边造标签一边破坏性地遵守规则。同时,人类的智能神经网络系统不仅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构成,还有人身其它的神经元、机器神经元和环境中的事、物神经元及其交互构成。​


《蜀鄙二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02154e5197e11d45d57312e77cc552a7.jpg

质粼波苍穹,何命不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347144.html

上一篇:智能包括自主与它主的平衡
下一篇:人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
收藏 IP: 124.64.121.*| 热度|

2 李剑超 曾跃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