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3805.html
[转载]医生洗手的由来——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的故事
||| |
今天,洗手的行为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习惯,而对于工作在医院里的医生来说,何时洗手、如何洗手、不同情况下怎样洗手与普通百姓的洗手概念完全不同。
产科医生伊格兹·塞麦尔维斯(IgnazSernmelweis)是第一个教会医生洗手的人。1818年,塞麦尔维斯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844年,他完成学业并选择了产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两年后,塞麦尔维斯来到维也纳总医院产科病房工作。
维也纳总医院的产科病房有两个病区,病区设施类似,最大的不同是一病区由医生和实习医生负责接生,二病区由助产士负责接生。奇怪的是一病区的产妇死亡率远远高于二病区。仅在1846年,就有451名产妇死在了一病区,而二病区只有90名产妇死亡,相似之处在于多数产妇都死于产褥热。
产褥热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之为“产后感染”,而在塞麦尔维斯做产科医生的时候,细菌学理论还没有诞生,因此,年轻的塞麦尔维斯看着那么多产妇在医院分娩后丧生,痛心万分却不知原因。他询问高年资的医生,得到的解释是:可能是医院里的某种瘴气所致,可能跟地球磁场有关,可能与产妇乳腺阻塞导致母乳在体内腐败有关等等。不管这些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多么荒谬,在当时都是被广泛接受的假说。1847年,维也纳总医院的法医学教授科勒什克( Kolletschka)死于败血症。据说科勒什克是在解剖中割伤了自己的手指患上败血症而死的。塞麦尔维斯参加了科勒什克的尸检,他发现,科勒什克的尸体呈现的许多特征和因产褥热死亡的产妇非常相似。塞麦尔维斯的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是某种“尸体颗粒”害死了科勒什克和产妇呢?细想之下,他发现了另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事实:一病区的医生和实习生们常常在解剖完尸体后来产科病房查房,医生们经常用触摸过尸体的手为产妇体检,而二病区的助产士不参与解剖尸体。
为了验证推论,塞麦尔维斯要求一病区所有的医生在解剖操作后都必须用漂白水洗手,还要用氯化钙消毒器械。在此举实施的很短时间内,一病区的产妇产褥热死亡率从近20%急剧下降到1%左右。但是塞麦尔维斯的成功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认可,除了少数的支持者外,大部分医师对他的举措不屑一顾。矛盾很快显现了出来,1849年塞麦尔维斯失去了自己在维也纳总医院的助理教授职位。为此,他一气之下离开维也纳返回故乡。
疯人语
1851年,塞麦尔维斯成为了布达佩斯罗切斯医院的产科主任,他要求自己管辖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们严格执行洗手的要求,这使得病房的产褥热死亡率明显下降,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塞麦尔维斯始终没有放弃将自己的理论公之于众的想法。他在匈牙利的医学周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这3篇论文都是用匈牙利文写的,根本不可能被主流的医学界看到。于是,塞麦尔维斯决定用德文来书写自己的观点,1861年他出版了《产褥热的病原、症状和预防》一书。然而,虽然著作出版了,但是大多数医生不是不予理睬,就是嘲笑讥讽。
在石灰水洗手得不到推广的情况下,塞麦尔维斯的精神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他越加固执好斗,在写给维也纳的产科同仁的信中,他愤怒地将对方称为“妇女屠杀的参与者”。1864年,塞麦尔维斯的精神状况越发不稳定,妻子和好友相信他已经患上了精神疾病,为避免在匈牙利的医学社交圈中影响他的名誉,他们陪伴塞麦尔维斯回到了维也纳,将他送进精神病院。1865年,塞麦尔维斯在维也纳精神病院中被守卫打伤,伤口继发细菌感染,数日后,年仅47岁的塞麦尔维斯去世。
英雄颂
就在塞麦尔维斯去世的那一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开始研究蚕病,并发现了蚕病的病原菌,自此开启了细菌学说的伟大时代。1894年,人们在布达佩斯为塞麦尔维斯建立了纪念馆。如今,布达佩斯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上竖立着他的纪念雕像,布达佩斯最著名的医科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一些人眼里,塞麦尔维斯远没有那么重要。在历史上,苏格兰裔的产科医生亚历山大·戈登(Alexander Gorden)比塞麦尔维斯更早的发现了产褥热和医护人员的关系。在另一些人眼里,塞麦尔维斯是个悲情英雄。他的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回首往事,我只能期待有一天终将消灭这种产褥感染,并用这样的欢乐来驱散我身上的哀伤。但是天不遂人愿,我不能亲眼目睹这一幸福时刻,就让坚信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信念作为我的临终安慰吧。”作为一名普通的产科医生,虽然缺少科学家的实验室证据,但面对学术界的反对和诋毁,他是一位勇敢者:将自己发现的谬误公诸于世,并为改正这个谬误奋斗一生。或许自始至终,塞麦尔维斯从来没想过要成为一个科学巨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产科医生,他只是想为病人尽一份医生的责任。仅凭借这一点,足以说他是一位英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人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3805.html
上一篇:[转载]“手卫生之父”——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
下一篇:发展中医:从繁杂到简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