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发展中医:从繁杂到简单

已有 2507 次阅读 2019-10-29 15:3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发展中医, 繁杂, 简单

李明远教授:@刘为立、聂广(深圳三院)、寂&明、吕永赟,此问题的讨论很有意思。感谢各位深刻、独到的思考与分析,受益匪浅。

“而我们机体在受到这些微生物侵害致病后的反应就是那些,无非就是发热、呕吐、腹泻、疼痛、痰涎咳嗽、大小便异常等反应表现”。

“而是中医的“经方”(包括一些经过反复验证有效的古代“固定的方药”为什么对它们所针对的疾病某一阶段的机体状况一两千年前有效,现在我们如果用到了“同样或类似表现的机体疾病状况也同样有效”。

“更应该探讨研究的是,到底什么是小柴胡汤证?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作为一个外行,根据我对化学或采油研究的体会,中医包括“小柴胡汤”等“经方”的疗效,一定是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发病和治疗这些病(证)的规律,并对经验的积累流传至今。这背后的规律(或原因(机理))到底是什么?确实值得思考、研究和回答。这也许是我们这代人对发展中医(或中医现代化)要做或不得不做的事情。

作为一种探讨,大家知道,千百年前古人喝酒会醉,今天的不同种群的人喝酒同样会醉。喝米酒、白酒会醉,喝啤酒、葡萄酒、威士忌也会醉。过去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喝酒会醉,今天大部分人也并不清楚为什么喝酒会醉,但至少知道“喝多了”就会醉。并且知道对于同一个人,喝两瓶啤酒不会醉,但喝二两白酒则会醉。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醉人”是乙醇(酒精)在作怪,而不同种类的酒中乙醇含量不同。从化学角度而言,不管是什么酒,其中均含有多种物质,但“醉人”主要是乙醇的作用。对乙醇“醉人”的研究,当然是化学或西医的思路。对于大众,此研究结果重要的作用是,当我们知道乙醇“醉人”,并且喝到肚子里的乙醇越多,越容易醉。那么想要“不醉”,唯一的做法是少喝。当然,在没发现乙醇“醉人”之前,千百年来人们已经知道或发现“酒会醉人”,并且“少喝不醉,多喝就醉”的规律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十分明显,对“酒会醉人”与“乙醇醉人”的认识,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再回到“小柴胡汤”等“经方”的疗效”背后规律的讨论。千百年来,中医知道“小柴胡汤”等“经方”由较好(或特殊)的疗效。同样也知道一些“病机、或病理”,不同中药、经方的“药理”。但问题是用这些“病机、病理”或“药理”来回答今天大众、患者的“为什么”显然是力不从心了。当然这里面有复杂的历史、文化等问题。但作为服务于现代人的一种“医术”,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回避患者与大众的“为什么”。或者说,我们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思路、方法研究“小柴胡汤”等“经方”的疗效”问题,找出“为什么”。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这要对“病机、病理”、“药理”等做大量的实验研究,很难,对中医而言就更难。但好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一些从事现代物理、化学、现代医学等诸多学科的高级人才对此有兴趣,并加盟。实际上有些问题对某一学科很难,但对另外一个学科却很容易解决。只要中医与其它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密切合作,象今天这样进行分析、讨论,大家一定会共同解决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发现其背后的科学规律,对大众和我们自己给予一个科学的解释,使中医临床更高效。

刘为立:感谢李教授的参与及详细解答!揭示中医里面的一些奥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明远教授:@中医刘为立 共同探索。

聂广(深圳三院):很有道理。

李明远教授:@聂广(深圳三院) 

聂广(深圳三院):链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

陈长虹:如果中医药的发展靠上级政策,说明其始终存在可怕的生存危机。

聂广(深圳三院):长虹,我国是中医学的故乡,给一点特殊政策,情有可原。在其他国家,则是公平竞争。

丛: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也是靠政策,关键是政策怎么指导发展。方向错了,努力越多,错得越远;方向对了,则是大好事儿。

聂广(深圳三院):长虹,我刚才的表述不妥。事实上,我们期待好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应该做出与之相应的成绩才对。

丛,中医学的学术定位应该准确,才能有准确的政策导向。否则,浪费人力与财力,只能留下教训。

丛:链接“冯学荣: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会上火”。我长期关注的一个老师,今天突然向中医开火了。

刘为立:从冯的这篇文章看,他可能有点聪明,很是偏执,自以为是。我对他的这些评价可能有误差。但他不懂中医。这一点,不会错。

顺便转一篇中医的文章——“张存悌:阴阳辨诀的现实意义”

“上火”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影响到中国的民众,所以民众有时遇到机体的某些表现会认为是“上火”,但是否真的是中医所说的“上火”倒不一定。

“上火”是中国人中医的一种说法,当然只有中国人会“上火”。

你西医认为是“维生素”缺乏,我中医不懂什么是“维生素”,只知道是“上火”。问题是遇到这种情况,你西医用维生素不一定有中医用“泻火”的方法使症状消失得快。并且,中医“泻火”之品可能并不含什么“维生素”。

刘为立:指导学员部分验案反馈。

嘴唇口腔溃烂八个月,服药5剂后反馈。(最后三张图片为服药后)

微信图片_20191029151706.jpg

1

2

3

4

5

6

7

8

9

丛:这里有个定义问题。

刘为立:这个“溃疡”,中国人一般也称“上火”。

丛:一种可能是冯被中医诊断为上火,但没调理好,而给西医治好了,结论是缺乏维生素啥的。

中医缺乏严格规范,没法把各种蹩脚伪中医给排除出去。

刘为立:这类的病患,我个人有一定的把握会比西医的“维生素”效果好。如果有机会可以试试。

丛:就跟传武一样。

刘为立:中医的主观因素太多,这一点决定了它的“不科学”,鱼龙混杂。

病人的主诉是“主观”的。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无一不是“主观”的。中医的诊断只有靠我们“人”的感觉,眼耳鼻舌身手来获取患者信息。无一不是“主观”的。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科学”。但中国人硬是从几千年多少代人的不断摸索总结尝试体悟中得到了中医特有的应对疾病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有许多是可以得到重复验证的。

李明远教授:这是一个不懂科学的老汉,凭“主观”做的隐含科学原理的神奇“物件”!

李明远教授:[链接“中国大爷油管500万点赞,惊呆老外:哇哦,这是什么Chinese功夫?”

在农村“挿队”时,见到一个木匠,不识字,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但打家俱,做犁杖,盖房子,都有各自的“口决”。只要按照“口决”一步一步做,都可大功告成!

聂广(深圳三院):为立弟,厉害!李教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个体化技艺与标准化技术,各有千秋。

李明远教授:对于这些匠人,“传承”没有问题,改进也尚可,但创新确实困难,因为不懂原理。

当年这个木匠的“口决”,相当于现在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对于外行人,就是一部天书。

丛:赞!

刘为立:@李明远,这种技艺也应该也是很多代人不断探索出来的。

李明远教授:@中医刘为立 @丛 对于外行和初学者,中医是一部巨大的“天书”,同样需要“破解”和“悟”。

刘为立:@李明远 是的。

 中医著作经过千年的积累汗牛充栋。由于主观的东西太多糟粕也非常多,但里面确实存有可以摸索得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下面我转发一段之前学习黄煌老师经方的感想:

学中医就像拾荒。首先要会识别哪些东西有用。越是简单的越是经常会用到的越好。就像我们学说话一样。越是简单的越是会经常用到的就越是重要。有些东西一年上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用到的,尽量少拾。

有些东西,除了要知道它们的常规应用外,还要考虑它们是否还可以作其它的非常规的应用。

捡拾回来的东西,还要将它们分类存放,以便将来需要时方便拿出来,省得临到要用它们时翻箱倒柜地找不到。

学习中医还需要有较好的悟性。因为它是比较抽象的。不像西医,条条框框,各种数据,各种指标清清楚楚。

中医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主观因素太多,各种流派各种理论各种学说各类著作鱼龙混杂多如牛毛。学起来让人无所适从。有些“老中医”自己本身都不一定清晰地知道多少东西,但又要摆出一副有学问的长者模样,关键是他还保守。就那一丁点儿东西还生怕你给学去了。表面看来,他是在向你传道,侃侃而谈。实际上涉及到关键的地方,他就会遮遮掩掩,生怕你学到了。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瞎吹。

黄煌老师就不同。黄煌老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排着队请他去讲课。他是把学中医过程中所有走过的弯路都自己默默承受了,而展现给大家的都是经过他多年提炼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干货”。别的中医是怕你懂了,怕你学会了。而他却是生怕你不懂生怕你学不会,想方设法用最形象最生动最简洁最直接的语言(文字),把最关键的“抓手”(诀窍)传授给大家。这就是为什么他那么多的学生,才毕业几年,却比干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老中医”都厉害,其临床疗效那么好的奥妙所在。

李明远教授:@中医刘为立 太对了!我想这就是“书越读越薄”的道理。好多事情的“理”是相通的。

聂广(深圳三院):@中医刘为立 是的,黄煌教授的弟子都非常自信,因为掌握了真本领。中医的传承也要与创新结合起来,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李明远教授,理是相通的!

李明远教授:@聂广(深圳三院) 一旦中医的“理”与其它学科和现代医学“贯通”,其作用无限!

聂广(深圳三院):从区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

中医药的发扬光大,要具备献身精神,牺牲自己成全世界,即将民族医药与世界医药融为一体,彼此无间。

丛:@中医刘为立 简单化是奥卡姆剃刀原则,也是现代科学的试金石。否则,复杂叠加复杂,很容易超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难度。

刘为立:@丛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丛:简单化了,就具备了可重复性,能广为传播,集群体智慧,则能往前走。

我把传武分两大类:第一,具有可重复性;第二,不具可重复性,神秘无比、高深莫测,据说只有少数宗师能练成,但普通人不可窥见

第一类有分两种1)小众 ——局限少数精英;2)大众——适用全面健身和军事部队训练。

我觉得中医可以类推,走地二类,就是死胡同。走第一类,会越来越强大。

等明年初新书出版了,我来好好研究中医,研究其具有可重复性的大众性的一面。给自己老了用。


聂广(深圳三院):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3933.html

上一篇:[转载]医生洗手的由来——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的故事
下一篇:[转载]肖相如频道:医学新标准,必须包括中、西医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