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物种起源”新探: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在内的生命起

已有 4616 次阅读 2017-5-14 21: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物种起源”新探: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在内的生命起源与发展路径的初步分析——基于“菌心说”学说的一种“合理的”逻辑解释,即微生物之后的所有进化有可能是微生物为了更好地活存的一种“卷积化”结构需求,是物质(世界)进化的必然,并直到人类智慧的出现,才能够催生出精神(世界)的出现与进化。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本质上应该是能量推动物质架构形成精神出现并追求更高级的空间。


张成岗·菌心说学说·柔性辟谷技术,2017.5.14


首先声明一下,本文内容可能会比较“烧脑”,因为将会涉及到很多生物学知识,以及很多科学假设和猜想,主要是用来记录作者本人对于生命起源与发展的动机的分析与思考。换言之,本文是给自己(张成岗)看的,文稿的风格既不是科普、也不是科技论文,还望各位海涵。


生命的出现是地球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既是惊天又是动地,虽然原因和动机并不清楚,但是生命的确出现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在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是自然界给人类出的一道难题或者是谜语。如果我们不能够解开这个谜语或者破解这个难题,那么我们将在困惑中离世,只能交给我们的后代来继续进行解析。然而,基于人类的天生的智慧和探索未知的动机,我们总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不给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因此,思考,是我的人生中的新常态,尤其是经常采用柔性辟谷技术调理身体,不饥饿也不用吃饭,每天会节约好几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用来触及大自然创造生命的动机的奥秘。

我自己是学生物学的,专业领域是动物学,在军医大学里受到了基础医学的训练,并在长期的科研生涯中和临床医学以及中医领域有了良好互动,因此,往往喜欢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的问题,而且特别喜欢从“动机”的角度来理解或“揣测”自然界的发展意图,尤其是在进行柔性辟谷技术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经常在反复思考,为什么自然界要将人体设计为“饥饿源于菌群”以及“每天一日三餐各喝一袋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即可消除人体饥饿感”,从而可以让普通人就能够连续7-14天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生活。这个事实已经很明确了,已有的关于饥饿起源的教科书需要重写,几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而且看起来“菌心说”学说进入教科书的步子也将会越来越快了,同时,基于菌心说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体系也正在越来越成熟,包括肥胖、“三高”以及肠胃炎等慢病,也将逐渐减少或消失,2020年迎来健康中国的新局面,也差不多会指日可待了,这一切有赖于菌心说学说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应该不难了。

那么,刚才所提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体的饥饿感来源于肠道菌群呢?其实,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已经弄清楚了人体的结构原理,即先通过精卵结合之后,然后在子宫内经过十月怀胎的艰苦过程,完成“人体的合成”,然后出生。当胎儿出生之后,环境中的微生物就会以识别“肉体·培养基”的方式,快速分布在婴儿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以及泌尿生殖道等拓扑学表面,其中以肠道菌群为最多数量,而且,肠道菌群繁殖的动力表现在分解消化婴儿的胃肠道黏膜,被婴儿的神经系统解读为强烈的、难以抗拒的饥饿感,从而通过哭泣呼唤吃饭。这个“饥饿源于菌群”的饥饿感来源的控制体系,贯穿到人体终生,因此说,就吃饭这个事关人体存活的重大事件而言,“喂饱菌群”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也是我于2013年12月19日提出并创立的“菌心说”学说的关键所在,第一次回答了人体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共生之动机”,即人体是菌群的容器,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人体通过摄食防止菌群“吃人”,同时营养菌群和人体,促成人体内两大DNA遗传系统的发育。因此,在一个人的百年人生过程中,人离不开菌,菌离不开人,两者互相“提携”而发展,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表现为每天一日三餐的吃饭动作和现象。

然而,在这个“吃饭(现象)”之“司空见惯”事件的背后,却具有惊人的秘密——抱歉我不得不使用这种语气来写作,因为的确“细思极恐”,涉及到who谁来推动了这一切?及其目的究竟是什么?

目前人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事实,例如如果动物的肠道里边没有菌群的话,那么这个动物例如无菌小鼠将表现出自闭症,这是2013年11月国际的科学报道,而通过补充脆弱拟杆菌等益生菌,小鼠的自闭症症状显著改善。这一点使用菌心说学说来解释的话,就会很容易理解,即人体或动物是肠道菌群用来“吃饭的”工具,如果没有菌群向人体或动物传递饥饿感的话,那么人或动物将会缺乏“吃饭的动机”,而部分地表现为自闭症症状,即没有肠道菌群来告知要吃饭。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连饭都不想吃的话,动机缺乏,自闭症症状自然就会出现了。

至于慢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慢病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了,简要来说,肥胖的病因学并非是主要源于父母遗传,而是因为胖人体内拥有了过多的肥胖菌群所导致的,即肥胖菌群利用胖人的身体,通过驱动胖人合成大量脂肪,用来避免食物缺乏时,肥胖菌群还能够从胖人身体上获得足够的脂肪,用来尽可能多地延长自己(肥胖菌群)的生命。换言之,在肠道菌群面前,胖人比瘦人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脂肪·培养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肥胖菌群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存活,这一点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因此,就吃饭这件事情而言,“人在吃,菌在看”,人体只不过是肠道菌群的打工仔,肠道菌群通过人体为自己摄入能量,这已经是目前基于菌心说学说以及柔性辟谷技术大量验证之后的事实了。

当然,肠道菌群可不仅仅只是向人体传递饥饿感这样简单,因为我们人类对于物质的欲望,事实上也取决于肠道菌群,即当一个人的肠道菌群喜欢吃肉,那么,这个人即表现为喜欢吃肉;反之,当这个人的肠道菌群偏好胡萝卜青菜等素食的话,那么这个人即喜欢素食。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食物的偏好性取决于他的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当他的肠道菌群遇到难以处理的食物时,即难以分解这些食物,导致人体出现胃肠道炎症、呕吐和腹泻等现象,即“水土不服”,需要通过这些过程去“重建”能够适应这些食物的肠道菌群微生态体系。因此,在事关食物和吃饭的问题上,肠道菌群是决策者,人体是执行者。良好的饮食促进人菌共生,不良的饮食迫使菌群重建,直到建立起新的共生关系,此时,这个人的饮食就表现出新的特点,例如移民之后,他的基因并不变,但是,他的菌群却逐渐演变为新的生活地点的肠道菌群。

写到这里,其实还没有说到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动机。之所以花了这么多时间介绍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的关系,主要还是为了进行足够的铺垫,接下来我们就要触及部分核心问题了,即人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存在于自然界?

我们来看一下人和动物以及植物的异同点。显然,几乎所有的动物和人一样,都含有消化道,而植物则不是。植物通过树根直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用于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没有类似于动物的胃肠道的结构,也就自然没有饥饿一说,即植物的摄食吃饭是可以一直在进行的,而不像人体需要每天一日三餐进食。植物也没有神经系统,没法像人体和动物一样感觉到疼痛等反应,顶多有一些反射刺激,类似于含羞草的简单反应。因此,就植物本身来说,从一粒种子长大而来的植株和果实例如苹果中,如果没有感染的情况下,通常应该是没有菌群在植株和果实里面的,即在植物的整体中只含有一套完整的植物DNA结构系统,而不是像人和动物那样形成消化道,包裹着肠道菌群那样的非人类DNA遗传系统。

那么,反过来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植物出现在地球上呢?在微生物菌群和人体以及动物之间,难道不可以没有植物吗?

是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事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发展演化过程。众所周知,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生成氧气,而动物的生长则离不开氧气,因此,在自然界设计人类的过程中,通过植物为中间过程,一方面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果实作为营养物质(虽然吃饭的动机是肠道菌群传递过来的),另一方面则通过植物为动物和人的出现提供了足够多的氧气储备,因为动物和人作为有氧生物的代谢效率更高,如果没有足够氧气的话,碳水化合物不能够充分燃烧而完全释放能量,是不利于人和动物的能量需求的。大家可以设想老虎和狮子在捕食猎物的时候,需要大量、快速消耗能量,需要大量氧气,因为只有通过足够的氧气,才能充分燃烧营养物质而为动物提供能量。因此,在人和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植物被自然界设计为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刚才说到,动物(包括人)和植物的区别在于动物能够使用肠道把肠道菌群“包裹”起来,而植物做不到这一点。对,这一点很有意思的,就我们不妨可以认为,动物和人的肠道,是肠道菌群为自己设计或搭建的“家”,即肠道菌群将自己“包裹”在肠道里边了!大家思考一下蜗牛、乌龟的结构,外边的硬壳是柔软的身体的保护者,推及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关系来看,难道不是类似的设计吗?换言之,我们的研究提示,动物的出现,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使用肠道来保护自己的意图的体现!

奇怪吗?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因为从进化角度来说,一旦菌群将自己被保护在动物的肠道菌群之中,那么,菌群将会比仅仅生活在土壤等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也就是说,肠道里边的微生物菌群显然会比自然界中土壤里边的微生物拥有更好的生存条件。结合前述关于“饥饿源于菌群”以及“欲望源于菌群”来看,当某种菌群“打算”或者“想要”复制自己的后代的时候,只需要向宿主(动物或人体)传递需要相应的食物的饥饿感就行了,而不是像此前生活在土壤中只是“被动地”找食物,那样就很被动了,不利于肠道菌群的繁衍后代的。因此,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动物的出现,理论上应该是肠道菌群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通过(迫使自然界设计和创造)人和动物,用来“主动”提高生存效率的表现,比单纯地生活在土壤中的“被动式”摄食有利得多。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为什么会有动物了?也就是说,肠道菌群在为自己寻找或创造高质量生存空间即肠道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动物!而植物则是肠道菌群在“创造”动物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源。

可以设想的是,在植物和动物出现之前,肠道菌群应该是散布在地球土壤中的,没人理睬,自生自灭,只能任由自然界环境的风雨雷电之折磨,被动地活着,不知所终。然而,或许是由于机缘巧合,或许是其他因素,肠道菌群逐渐“意识”到了应该去为自己的繁殖寻找或“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即“家园”的时候,菌群就开始为自己筹划如何创造肠道乃至动物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让菌群的后代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而活着。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理解似乎应该是有道理的,即肠道菌群将自己“卷积”在肠道菌群中,并通过动物和人体来摄食而“喂饱”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存在!

说实话,在进行这样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怀疑甚至质疑这个假说:微生物菌群,会有那样“聪明”吗?菌群又不是神,它怎么会拥有这样的智慧呢?然而,我们也不需要以“神”的方式去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是应该使用科学的逻辑去分析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与来龙去脉,毕竟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进化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需要启用超级智慧去理解这个过程,而且应该允许“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才有可能让我们能够洞察自然界锻造出这么多生灵的奥秘,即便是我们的上述假说并不一定正确,但是,毕竟我们为“物种起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解方式和渠道,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讨论和发展,也就是说,按照我们“菌心说”学说的分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在内的生命起源与发展过程,从微生物开始算起,在微生物出现之后的所有进化有可能是微生物为了更好地活存的一种“卷积化”结构需求,即肠道菌群通过某些过程为自己创造了动物的肠道,形成自己的“家园”,而这一点,则是自然界的物质(世界)进化的必然,并直到人类智慧的出现,才能够催生出精神(世界)的出现与进化,即按照我们的分析来看,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本质上应该是宇宙能量推动自然界的物质架构形成“卷积化”的结构,菌群与动物和人进行互动,并通过人类的智慧进行理解,在此过程中,形成(人类乃至自然界的)精神出现并追求更高级的空间。

不过,鉴于自然界过于复杂,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原理和过程充满了扑朔迷离,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或许正确,或许偏颇,但是,人类在探讨“什么是生命”的道路上,充满智慧的人生思考之路,永无眠,直到弄清楚精神的归宿之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054939.html

上一篇:有趣的“撕票”——为什么出差开会期间我要撕掉这些餐券呢?
下一篇:人类的存在,将会证明自然界终将通过人类证明从物质自由到精神自
收藏 IP: 121.28.27.*| 热度|

2 王从彦 scienceus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