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健康中国2030:菌心说将加速促进我国向大健康、小医疗的新转型

已有 2040 次阅读 2016-11-7 14: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是我昨天(2016.11.06)上午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医学工程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健康医学工程技术及产业研讨会”上的演讲幻灯,详细介绍了“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碳源论”观点、“柔性辟谷”技术以及“云医院”实践,欢迎大家下载、阅读,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演讲题目:“菌心说”将加速促进我国从“大医疗、小健康”向“大健康、小医疗”的新转型

演 讲 人: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电磁与激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幻灯下载地址:

upd_2016.11.6_张成岗_菌心说:“菌群小健康”对于“人体大健康”的影响.pdf


CZ @ 2016.11.07 14:48:24


个人简历

张成岗,男,1970年出生,陕西白水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电磁与激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2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并留所工作至今。2005年提前晋升研究员。

长期从事心理认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新药研发、转化医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电磁学等多学科交叉、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慢性病与亚健康人群(焦虑抑郁与睡眠障碍、便秘与肠胃炎、肥胖与三高等)的健康干预、电磁辐射和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对脑损伤与脑保护领域、以及心境障碍和精神抑郁研究等方面取得多方面学术成绩,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然而,由于近年来本人在工作中所出现的严重肥胖和糖尿病的巨大压力,因此,开始重新思考和梳理自己所从事的医学科学研究的方向的正确性、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当前医学领域以及心理认知领域研究与应用的成就与不足、优势与弊端。为此,2013年以来,在结合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模式和反向医学工程技术思路,通过自身以及大量志愿者研究,最终发现目前的医学研究和医学理论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未能真正找到慢病防控、健康管理以及心理干预的关键所在,导致国际上慢病防控的失利,而且由于长期未能发现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导致心理干预缺乏真正的抓手。相反,我们的研究意外发现,人体是一种特殊的由人体基因组和微生物(菌群)基因组所组成的二元共生平衡系统,分别实现基于躯体的生理过程和基于菌群的心理过程,并通过人类大脑实现认知决策,从而达到“生理、心理、认知”三者的协调统一。其中,我们最重要的发现是饥饿源于菌群,即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并通过人体摄食来满足人体和菌群两个系统的营养需求,而且证明通过科学手段如柔性辟谷技术消除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信号之后,人体和菌群即可进入各自相对独立、自洽健康运行的状态,能够让常人实现7-14天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的生理状态,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和多种慢病症状,而且能够显著改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对于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有望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角度发现并定义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并进而发展出基于“心理(活动)源于菌群”为核心观点的定量心理学等新学科、方法与技术,预期将对人类心理认知以及精神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带来新的推动作用,在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预防犯罪、自杀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将显著促进战斗力生成。在此基础上,先后提出“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碳源论”观点、“云医院”实践,形成了一套对人体生理和人类心理进行理解和干预的相对完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并已形成82万字的《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专著,有望显著改善长期困扰国内外医学界和学术界的慢病起源、慢病防控、健康管理、心理干预等难题,有利于推动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医疗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共发表学术论文28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80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一部,发行11500册;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受理中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培养博士后和研究生40余人。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973863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科研成果奖励。20042006年获军队优秀人才二类岗位津贴;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6年被评为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11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担任第十届全军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发育与再生分会常务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食品科学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审专家,是Circ ResStrokeProteomics30余份学术期刊审稿人。是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名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013230.html

上一篇:《菌法》:为菌群立法@国际上首个“菌群保护法”立法委员会筹备组
下一篇:菌心促成健康来
收藏 IP: 202.38.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