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kin 美丽的贝加尔湖

博文

听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公开课的一点感受 精选

已有 19837 次阅读 2011-4-30 12:26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本科生, 公开课

  前几年,华人学术界最牛的大师之一,菲尔茨和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和北大在网上交锋时候曾经批评大陆的高等教育: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他举例说:“哈佛的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般就会有23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有些教授甚至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当时看到这番话的时候,感觉丘先生是不是有点偏激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好像美国的本科教育一般,研究生教育厉害。

 

   最近,多所世界名校的本科生课在互联网上开放以来,受到国内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热烈追捧,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留言发出感慨,说是看了这些课,才知道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呵呵,这话可能有些言重了。

 

  前几天,我也赶了下时髦,在网上下载了几门麻省理工(MIT)、斯坦福、耶鲁、哈佛、加州伯克利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公开课。顺便做个广告,网易做了一件大好事,把很多公开课配上了英文和中文字幕。网址是:http://v.163.com/10/1021/12/6JH5JG3V008563G9.html

 

 

   我选了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耶鲁、加州伯克利等大学的计算机、化学、生物、数理统计、音乐课程,每门课程听了12个学时。另外,也在网上找了几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录像,国内、国外正好对比了一下,很有一些感触,管中窥豹吧,简单写几句感受和体会,也希望板砖伺候

 

 

1、国外名校的授课老师几乎全是学术水平一流的教授或副教授,这一点和国内的高校完全不同。

 

国内高校站讲台的很多都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很多教授是不屑上课滴,普遍教学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2、国外教授的讲课激情饱满,而且富有幽默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起来也带劲。

 

而国内的大多数老师在这方面很是欠缺,上课乏味沉闷!

 

3、国外教授的每一门课程基本都有2-3个助教(TA),主要是协助主讲老师带实验和作业等。

 

而我们的课程是没有助教的,我记得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青年教师都是要先做2年助教才有资格上讲台,现在助教消失了,毕业一工作就上讲台。

 

4、国外很多课程是不指定固定教材的,老师会推荐几本他认为是最好的教材。除了教材,还会指定大量的课外读物或文献让学生去读。有的老师不发给学生课件,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认为记笔记的过程同时锻炼了左右脑,而且帮助了你的学习,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反观国内,很多老师是把自己粗制滥造编写的教材推荐给学生滴。

 

 5、在美国的这些名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耶鲁大学的一个教授对学生的出勤率按照考试成绩的5%来计算,上课要点名,虽然他调侃说这很幼稚,但还是对学生说抱歉,因为这门课是我的心血,我也希望你们能认真对待,我希望你们都能来上课(It's my lifeblood and I want you to take this seriously tooI want you to come to class)。

 

   另外,他们对作业要求很严,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交作业,除非有重大特殊情况可以宽限1-2天。如果平时作业不认真,该交的作业不交,对考试会有非线性影响。几次不交不做,考试将通不过。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大学生真是太幸福了,上课可以不来、来了可以不听,作业可以不按时交。

 

6、严禁学术剽窃。美国名校的很多老师在第一节课就特别强调这个问题。老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多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行为准则的底线是不能抄袭。如果抄了,一定要注明出处(虽然你得0分,但不会有麻烦)。比如斯坦福大学就专门开发了一款软件来检查你的程序是否有抄袭(据说效果不错)。

 

   国内的学生,互相抄作业现象好像不是个别滴,应该比较普遍。

 

7、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的两位计算机教授的话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说: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你们学习,这是我们来这儿的原因,也是我们为之兴奋的理由(Our job is to help you learn,that's what we're here for. It's what we get excited about.)。

 

  如果你很差,很纠结,不能确定某些事情,请问我们。我们的关键目标和战略目标都是为了帮助你们像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我们想赋予你一种能力,以让你可以用计算机做你想做的任何事。Our strategic goal, our tactical goals, are to help you think like a computer scientist. Another way of saying it is, We want to give you the skill so that you can make the computer do what you want it to do.

 

国内的老师在对待本科教育上,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水平上,离一流大学差之千里!我们为之兴奋的是。。。。地球人都知道,俺就不重复了。

 

 

8、国外这些一流大学的老师课程把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讲得丝丝入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真是诲人不倦。

 

比如MIT的化学教授在上化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提出为什么人们要研究化学?它们研究什么?MIT的研究如何?以及如何来应用这些最基本的化学原理。

 

  接着会介绍一些著名同事的实验室所从事的研究,要做这些研究,需要哪些基本的知识、原理和一些关键技术,都是这门课程所要学到的。不仅要学会学习其它课程的最基本知识,你们还要学习做本科研究的基本知识。要保持开放的胸怀探索新领域,你也许会对你真正对什么感兴趣而感到惊讶。

 

反观国内的教学,有人评论说: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孩子们的身体都毁了;进了大学一看,学一年的虚头巴脑的东西;再来一年通识教育的水货;再来一年的拼盘;再来一年的找工作。不是浪费了孩子们的青春吗?

 

9、国外一流大学每门课的课程网站做的都很好。学生提交作业、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都可以通过课程网站来实现。

 

而我们国内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做不到这一点。也许和这方面的投入不足有关吧。

 

 

  还有1011。。。,我就不写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最近写了一篇博文“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在网上非常火,我看了一下,和我的一些观点很相似。

 

 熊丙奇的博文连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800z.html

 

我就引用他博文里的二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不会被指责抄袭吧)。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

 

  有什么样的学校定位,有怎样的学校风格,就有怎样的学生。美国的大学,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热爱学校,融入大学,而我国的大学,却让一个个好学生把“混”字挂在嘴边。如果要说差距,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名校最大的差距。如何赶上这些名校,国外学生们的感受最深处,也就是我国大学最应该做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438936.html

上一篇:不仅厚德载物,还厚德载人
下一篇:中科院PK中国大学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119 蔣勁松 刘晓瑭 李宁 汪晶 杨远帆 吴飞鹏 阎建民 张伟 刘建兴 刘庆丰 王伟 韩建伟 谭坤 逄焕东 谢龙 陈安 吕喆 李宇斌 唐常杰 李学宽 汪育才 王树林 武夷山 刘立 刘广明 曹广福 马磊 张志东 许先进 蔡津津 李小兵 张天翼 杨华磊 吴国林 黄锦芳 刘晓松 王汀 程木 文双春 杨秀海 杨月琴 毛宁波 丁广进 廖德华 刘云 史晓雷 王德华 张乾兵 陈国文 曹贺贺 杨晓慧 许优华 王守业 肖重发 赵新铭 侯成亚 牛丕业 吴明火 陈乾 张麟 丁杨敏 刘颖彪 陈奇权 郭超 赵锋 汤富兵 张珑 许培扬 刘晓峰 吕孝礼 饶海 李一浩 贤乾隆 卢芸 魏玉保 吴兴华 王赫 柳顺义 竹志 寇飞 荣元华 曹利军 李军 禹荣明 张欣 邸利会 龚鹏飞 范深 邓小卫 蔡兰坤 aichengzhang poetofsoul xiaxiaoxue86 lrklx gw0205 cugb2010 xchen trichaos nn6050207 guoyanghuawu xtianwen zhige mbb jlx1969 fructose xscjack dreamworld jjc357 liangqiang lftkf leiyunting zzjtcm onlymemory forevergo zhongzefeng flyear tanktank lindajia liweih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