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迷失的一代?

已有 4998 次阅读 2014-9-6 12:34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处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的年代,尤其体现在家庭教育上。有一个帖子中说: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听起来有点悲催,但颇有些道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就两个字:顺从,不仅父母要求儿女顺从,统治阶层也要求百姓顺从,也可以说,我们一切管理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家长式

西方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我理解得不错,也只有两个字:规则,也就是说,西方教育的精髓是教育人遵守规则,你可以不顺从父母、不顺从权威,也可以不顺从领导,但你要遵守规则,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可以例外。

这两种教育文化交织的结果是什么?是造就了迷失的一代。就家庭教育而言,一方面,我们希望儿女是乖巧听话的,儿女一旦顶撞父母,父母立刻变得心理不平衡甚至歇斯底里,于是乎,开始痛陈感慨埋怨之言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你为我考虑过吗?我那么关心你,照顾你,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你什么时候懂得过感恩?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比较厚道的孩子,可能会保持沉默,任凭你诉说苦衷,但该怎样还是怎样,依然我行我素。如果你的孩子稍微刻薄一点,可能会反唇相讥:谁让你生了我?你觉得我不好当初别生我啊?你闻听此言即便不是七窍生烟必也是捶胸顿足。你多半真有既有今日,何必生他?的感慨。可很多父母未必知道反省,事情过后一切照旧,待到木已成舟、孩子定型,悔之晚矣。

我们的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吸收了西方教育中“彰显自我、个性张扬的部分,但很多父母、学校却没有将西方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教给孩子,这就是遵守规则。一方面,长辈教育孩子不可以顶撞父母与老师,而孩子在父母的娇惯以及各种媒介的影响下形成了任性、我行我素的个性,或者美之曰:个性张扬。另一方面,我们坚信人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信条,孩子犯了错,说服教育一下就行了,而不必采取任何惩罚措施,或者象征性惩罚一下,孩子觉得违背规则付出的代价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于是屡教屡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东西方文化交织的新教育文化,姑且称之为规则缺失的个性文化,在这种教育文化熏陶之下,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且越来越不遵守规则,或者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规则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可以不遵守,没有惩罚措施的规则形同虚设,它的危害与不合理的规则一样严重。渐渐地,形成了两类孩子:一类是不听话且不守规则的孩子,另一类是惟命是从的孩子。第一类孩子日后也许真的变不好,也许变得一鸣惊人,第二类孩子越来越听话,越来越没有了个性,也许有朝一日他们会反戈一击一下子变成了不听话的孩子,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许他们一直唯唯诺诺,成了逆来顺受的良民。

这不是孩子的错,父母首先需要弄清楚,我们到底需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采取的方法与我们的目标是否相适应?我们不能既要求孩子对自己顺从又要求孩子有个性、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那样只会培养出无所适从的一代。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那你就要允许他有不同的想法,同时又要教他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顺从听话的人,那就从小时候开始让他学会顺从,而不是娇惯他。父母做到了吗?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你凭什么埋怨孩子呢?小时候听母亲讲过一件事,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被母亲惯坏了,不管孩子做什么坏事,母亲从来不管教,这孩子长大后犯了罪,被判了死刑,临死之前,孩子要求见母亲一面,他对母亲说:我已经忘了是否吃过您的奶,能不能在我临死之前喝一口您的奶?母亲满足了他,他一张口将母亲的奶头咬了下来,恶狠狠地说:我能有今天都是拜你所赐,你为什么从来不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在我做错事的时候还纵容着我?我恨你。不知这位母亲听了儿子这番临别赠言心中是何感想,假如有机会再有一个孩子的话,她又会如何教育她的孩子?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宿命,做父母的也只能尽人事、顺应天命。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彰显个性,但同时要教他学会遵守规则与法律。孩子可以与别人有意见分歧,但有个前提,孩子已经了解并遵守规则,例如要懂得尊重他人、尊敬长者,这是最基本的规则。你也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但无论你的孩子最终变成什么人,你都没有必要埋怨他,如果有什么需要做的,那就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因为你撒什么种子必然结什么果。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825474.html

上一篇:大学的流行病也传染到了中学
下一篇:看我如何教儿子泡妞
收藏 IP: 202.192.42.*| 热度|

14 陈小润 李东风 吕喆 钟炳 武夷山 赵美娣 杨正瓴 王锟 徐晓 李超勇 陈继红 huazai2068 wangqinling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