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打通学生数学学习的任督两脉 精选

已有 7691 次阅读 2011-4-2 21:30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我们常常用“灵性”、“灵气”来形容一个人的聪明,学习也存在“灵性”问题。可惜的是,学生的学习“灵性”被我们的教育磨掉了。

什么叫学习上的“灵性”?直白地说就是“悟性”,在某个方面的“悟性”既可以培养,也可以扼杀。记得二十多年前看到过一篇记者的文章,文章称:“记者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分别问大、中、小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说像太阳的,也有说像月亮的,还有说像烧饼的,大学生的回答最理智:‘这是个圆。’”由此可见教育的强大威力。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教师善于引导,也可以培育学生的“悟性”,换句话说,老师可以帮助还没“开窍”的学生“开窍”,不过这很难,既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老师再高的教学艺术也是枉然。或许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靠老师激发,正常情况下是这样,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点不正常。正常不正常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这里假定学生是愿意学习的,在此基础上,老师能否帮助学生“开窍”就看教师的水平了。武学上有两个名词“任脉“、”“督脉”,一个人如果不能打通“任督二脉”,那他的内功修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至高境界,我把这称为武学上的“开窍”,帮助学生开窍就是帮助学生打通“任督二脉”。

今天讲到了可测集的构造问题,所谓可测集的构造是什么意思呢?通俗点说就是可测集长成什么样?如何来描述可测集的模样?当然是用我们比较熟悉或比较了解的集合来描述它们。这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们想到了什么?

数学的直觉是数学学习与研究必不可少的,如果你缺少基本的直觉,那你对什么都是懵懵懂懂,老师咋讲你咋接受,问题摆在你面前,你不知从何入手。直觉是什么呢?它从何而来?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直觉需要靠逻辑支撑,逻辑需要靠直觉分析。逻辑思维的特征是演绎,直觉思维的特征是分析,两者同等重要。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分的注重了逻辑演绎,忽视了直觉分析,结果学生只知道形式化的东西,不知道数学概念与理论的深刻内涵。我们应该看到,数学直觉的培养固然离不开数学逻辑的训练,但逻辑演绎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数学直觉。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逻辑”与“直觉”正是数学的“任督二脉”,打通了“任督二脉”,学生才会有数学“灵气”与“悟性”。

数学直觉来自哪里?来自生活、来自对已知的领悟、来自“联想”,所谓“灵气”其实也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具有“弹性”,能由此及彼地类比与归纳。

回到可测集的构造问题,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1、什么是好的集合?2、所谓好的集合描述可测集是什么意思?第一个问题不难回答,区间是“好”的集合,进而开集、闭集是“好”的集合。所谓好的集合描述可测集是什么意思呢?显然这是个逼近问题,它与我们曾经见过的什么问题相似?由于这节课时间相对宽裕,我便放开思维,顺便神侃起了微积分中的Taylor级数、傅里叶级数、Weierstrass逼近定理等学生耳熟能详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可测函数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集合是可以与函数建立起对应关系的,只要找特征函数就行了,因此这里讲的集合的逼近可以转换成函数的某种逼近),算是做了一回数学科普。众所周知,如果函数f在闭区间上连续,则可以用多项式序列pk一致逼近于该函数,但要注意,逼近的过程中,多项式pk的系数是在变化的,即

            pk(x)=.sum_{n=1}^{N_{k}}a_{n}^{(k)}x^{n}

xn的系数a_{n}^{(k)}是随着k变化的,这与Taylor级数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是每个连续函数都有Taylor展开(能不能举个反例?构造这样的例子比构造具有不收敛傅里叶级数的连续函数要容易些),那么傅里叶级数如何?从定义看,闭区间上的每个连续函数都有傅里叶级数展开,问题是这个级数是否收敛到该函数?我们暂且不管按什么方式收敛,先直观感觉一下级数该不该收敛?这需要我们在演绎的基础上做分析。我们可以把傅里叶级数写成指数形式:

 

f(x).sim.sum_{n}c_{n}e^{inx}

 

如果记:

 

 

Sk是否收敛到f?如果我们善于联想,知道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未必可以用Taylor级数来逼近,那就不难产生一种直觉,Sk可能不收敛到f。为什么?因为如果记t=e^{ix},则e^{inx}=t^n,因此Sk(x)可以写成:

 

 

这不是很像Taylor级数吗?只不过t在复平面的圆上变化而已。既然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未必有Taylor级数,我们凭什么认为这个很像Taylor多项式的东西Sk(x)一定收敛到f(x)?当然这只是基于逻辑推演的猜测,要验证这个猜测还需要细致的构造,这说明猜测有时也需要依靠逻辑演绎。

这种联想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微积分中的经典,而且把几种形式不同但本质一致的东西联系了起来,待到后面讲解可测函数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集合的某种逼近与函数的某种逼近是一致的,正所谓殊途同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29155.html

上一篇:夜朦胧,花朦胧
下一篇: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收藏 IP: 219.137.57.*| 热度|

26 李学宽 杨秀海 朱新亮 丛远新 马红孺 张伟 王涛 钟炳 吴吉良 田灿荣 郑永军 张志东 周华 杨华磊 唐常杰 冉思伟 谢鑫 王萌杰 刘波 蒋永华 陈绥阳 张士伟 杨正瓴 zzjtcm y8c8c8 zhucele

发表评论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