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在生命与原则面前,你如何选择?--求教 精选

已有 5078 次阅读 2011-3-7 17:38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office, style, 数学题, 学生自杀

    教育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远远不像做数学题那样一是一,二是二,有时是与非也很难评说,就说这学生自杀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你不得不在生命与原则面前做出选择。

    现在,大学生自杀现象司空见惯,每年都会听说某某学校有学生自杀了,自杀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些甚至不可思议,有时为了一句话,有时为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杀只在发生之后才被人们发现,但有些自杀可能预先是有征兆的,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也有些属于威胁性质的,但威胁也可能酿成残酷的现实,如何处理这类威胁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其中谈到了一个初中生在教室里与女生当众拥抱接吻被老师批评了,男生跑到校办公楼顶声称如果老师不当众向他下跪认错,他就跳楼,校长只好命老师下跪,老师也怕闹出人命,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在办公楼前含着泪当众对着学生下跪认错,这位同学得意洋洋地跑到教室宣布,老师向他下跪了。的确,自杀事件是避免了,可老师的尊严伴随着那屈辱的一跪彻底丧失了。

    我们且来分析一下上面的事件,校长该不该命老师向学生下跪?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老师该不该服从校长的命令向学生下跪?校长命老师下跪的确避免了自杀的发生,但这样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种为了避免出事不顾原则,无视教师尊严的做法是否合适?我以为,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让老师丧失了尊严,达不到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弊大于利。这位老师以后还如何教育他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不顾尊严、不讲原则的处理方法值不值得提倡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的问题,毕竟是个鲜活的生命,如果由于处理不当真的闹出了人命,学校不仅会遭到社会舆论与家长的谴责,当事的老师内心也会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但我觉得,校长的做法未必是最好的,也许还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如果校长先以好言稳住学生(凭校长的智慧应该不难做到,否则还做什么校长),拖个十几二十分钟也许不是件难事,同时立刻让人联系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这样或许不会发生后面让老师屈辱的一幕。如果我是那老师,只要我扪心自问没做错什么,我宁死也不会下跪,我会对那学生说:“也许我批评你的确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是非,如果的确是老师做错了,老师可以当众向你承认错误,但你这种威胁的手段太不光明磊落,男子汉大丈夫死也要死得明明白白,在是非还没搞清楚之前你死了不是白死吗?如果你认为你的父母做错了什么事,你会以死相威胁要求他们向你下跪吗?我比你多活了几年,即使我们一起死,我也比你划得来,既然你这么想死,那你等等我,我上去与你一起跳楼,陪你一起死,这样公平合理。”如果还不奏效,那也没办法,你死则死耳,我最多上街要饭去。

    以死相威胁以达到某种目的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特例,大多数自杀是无声无息的,最多留下一纸遗书,如何发现并关注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是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件重要的学生思想工作。遗憾的是,自杀事件年年发生,真的有人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探究过自杀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了吗?对于尚未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自杀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而且一旦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也比较容易做通工作,关键是老师与家长是不是真正用心去做了,每学年的后半年是自杀敏感时期,毕业、就业等问题纠缠着不少的学生,心理脆弱者一旦在毕业、就业问题上遭受挫折,完全有可能因一时想不开而走极端。这与原则有关吗?很有关系,例如,学生某些课程挂科了,不能毕业,就可能因此而酿成大祸。你也许会说,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才不会自杀呢,自杀的都是那些很用功、成绩比较好的乖学生。未见得,有这样的学生,平时给人的感觉比较用功,也不调皮,可就是考试屡屡不理想甚至挂科。如果发现了一些比较异常的迹象,你怎么办?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你觉得,又不是我逼学生死,学生自己想死,我有什么办法?的确,学生之死,与学校、老师本质上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学校与老师都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很多情况下不必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可如果我们多点人文情怀,也许会少些令人惋惜的事情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19763.html

上一篇:人与狗,谁更可爱?
下一篇: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美艳非凡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20 孙学军 侯成亚 陈安 马红孺 曾庆平 武夷山 钟炳 张骥 罗帆 杨正瓴 陈绥阳 佟冬 徐耀阳 张志东 王号 xqhuang 侯振宇 xd dreamworld Donut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