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实用主义并非罪恶,但浪漫主义的好奇心也不能丢掉。民科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好它。我们不是完美的,镜子也不可能完美,当我们从镜子里照出了自己的问题,不能反过来指责镜子不完美。多看自己的缺点,少谈别人的不足,这样才是共进之道。
最近关于“民科”的讨论非常盛行,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有的还带了惋惜、可怜、可悲等感情色彩。这次在“官科”围绕中发表这样的评论,我是时刻准备挨板砖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很尊敬的一位老教授前些天冷不丁的来了句:“越做科研,越觉得自己像个民科。”可见,民科这个词在开明的圈内人士看来,也不见得就是个敏感词。
这位老教授也是个传奇人物,光辉事迹就不说了,他有一个论断很打动我:“跟做工程不一样,科研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满足科学家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一愣,我们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开题报告不就要讲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吗,而且最好是有一个应用背景嘛。再仔细一想,这又落到了工程的角度了。真正有巨大原创性的科学成果,还真就是科学家对于某一个费解的现象出于好奇而做出的研究工作,而那些所谓的应用背景,实际上常常是研究出来以后人们另外加上去的。比如说人们对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讨论,事实上本身一开始是一个因为好奇而挖掘,渐渐变成一个认死理的问题,但由此持续不断的努力而观测到一些新现象,挖掘出来新理论,才慢慢的促进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应用背景,比如光电效应,量子论等。特别是一些纯数学领域,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好奇心是人探索宇宙奥秘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人类认识到自我渺小并保持气定神闲的一种精神状态,它驱动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宽思维的边界。而我们这些脱离民科范畴的人,往往丢掉了这种人性深处天然带有的好奇心,片面的被固有的应用背景所束缚,怎不叫人遗憾呢?
反观民科就不一样,他们有的是非本学科的白领,有的过得很落魄,但担得起民科二字的人,基本上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奋斗,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坚持的,即使那种好奇心、那种观点与自己的“正常生活”并无直接联系。这不反而是科研的初衷吗?
有人以“学术圈”的内外作为鉴别民科的标准,认为学术圈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只有在这个圈子里,并捍卫其道统和光荣的人才是正宗的科学家,其它的都是草根,都是民科,(这种观点以著名的自媒体“罗辑思维”为代表)是不值得去按照科学家的标准去严肃对待的。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学术圈的重要性当然毋庸置疑,学术共同体的必要性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民科的爆发力和可能性是难以衡量的:
1、古代的许多科学家,无论中外,常常有民科出身的。古代就很多了,那时候很多学科都还没有什么成形的学术圈,比如天文历法的专家,比如司马迁家族,常常就是父子相传,既然圈子都不存在,那么是否古代的那些天文学家都叫做民科,都不值一提呢?
2、近现代许多科学家,最开始搞的也是草根科研,按现在的标准也可以划分于民科一类。爱迪生就是个民科,文化程度不高,靠的是海量的试错,把数千种材料都死磕着试遍了才发明出耐用电灯泡,说起来真没有什么学术,别人干不出来他干出来了,就是一个苦功夫。中国就更多熟悉的著名民科了,比如华罗庚,就是早年辍学,在帮父亲料理杂货铺的时候自学数学,数年后连续在杂志发表论文才被教授发现,并给予培养。袁隆平最开始搞杂交水稻也是纯屌丝,大家都知道他是在地方的农校里面开始搞杂交育种的,但却不知道最开始什么领导和专家都不支持,啥经费也没有,他是靠着大队里的支书和农民的支持,大伙儿一起帮忙干,这才起家的,到现在看来,一帮老农民瞎参合的东西,恐怕连民科还算不上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陆家曦也是个民科,他在一个中学老师的岗位上,做出了“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未解的难题。再多的例子就不举了,反正看到这里,我等圈内人士顿感汗颜。
3、有些民科的日子过得不好,但不能贬低其对真理的好奇心和执着追求。做科研的都知道,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学术圈的人不见得对,科学的东西也不见得对,被实用主义操控了的我们,面对这些充满了纯真的好奇心的民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鄙夷呢?
实用主义并非罪恶,但浪漫主义的好奇心也不能丢掉。民科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好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