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评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hoolcao 真理的斗牛士

博文

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正抹杀年轻人的贡献和才华

已有 11796 次阅读 2021-1-6 21: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常看到报道,说国内大学与某大学,以及欧美某名校的团队合作,攻克了难题,成果发表在Top Journal上,突破性很强,意义很大。


一看作者名单,共同第一作者有好几名,共同通讯也有好几名。


问题来了,究竟谁是提出最根本的原始想法的人呢?


这就涉及到很多后续的事情了,比如评奖(比如诺贝尔奖,国家奖励等),申请进一步的课题项目,都需要根据贡献来分配。所以有些Top Journal会要求列出Author Contribution。


其它大类的学科,也许我不清楚,非软件领域的工学领域的研究,真正崭新的idea,通常需要一个实验观察才能发现或者想到,而不是预先设计出来的。写论文的时候的那些逻辑线,经常是后补的。


但只要阅读过一百篇Top Journal的论文,你会发现,上面标明Conceive the Project的,通常写的是其中一个通讯作者;而一线工作的学生,会写成是Performed the experiment/research,而且是with另外几个作者,甚至和其他几个作者为并列一作。


说句客观的话,PI在研究中确实起了关键作用的,很多PI虽然根本不进实验室,但实验室这个平台是他花了很多年搭建起来的,这个大领域的研究也是他多年坚持下来的。


有些PI为了,为了更顺利的把论文发出去,会拉一些业内巨头或者国际大佬来参与挂名,给共同通讯;有的PI,为了让其它课题组也贡献一些力量(比如,自己做实验为主,邀请做模拟的课题组来帮助做一下模拟),邀请其它教授来参与,所以也给共同通讯。这其实都属于可以理解的。


不过共同一作这么多,就不太应该了。被邀请的教授(尤其是大佬),也不是白干的,哪怕挂名也不能白挂,通常会力推自己手下一名学生来参与并要求自己这名学生当共同一作,否则不接受邀请,这位真正推动课题取得关键作用的教授,只好答应。论文发表之后,被邀请的教授也成为了共同通讯,而且自己学生也是共同一作,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申请经费和申报奖励了。这其实就有利益的博弈了。博弈的牺牲品,就是那位真正作出了原创性工作的年轻人。


还有的PI,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有意跟年轻人甚至跟学生抢功劳了,看到苗头,立刻让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共同一作,那么自己的贡献就凸显了,这就为日后诸多事宜提前卡位。可怜的小伙子,有时候是单纯得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有的是不知如何反抗,总之,就在内斗中被部分抹杀了。


其实这还算好的,毕竟还拿了一个共同一作。更有甚者的一些事情,想必诸位圈内人士都有所耳闻,这里就不多阐发了。


其实中国老一辈的,对第一作者非常看重,那时候还没有流行通讯作者的概念。很多老师尽心为学生指导和修改论文,挂个名在最后,实际上是给学生打工;另外还要花时间做自己的实验,写自己的论文。当然中间也有一些不很愉快的传闻,所以后来慢慢就流行跟欧美一样,把一作和通讯作者并重,这样就解决了师生分配的问题,本来是皆大欢喜。


但如今,项目日益复杂,圈层突破日益困难,利益关系日益难搞,各种共同一作,共同通讯,成为了润滑剂和粘结剂,也成为了交换筹码,年轻人的原创贡献,成为了牺牲品。


下一代的中坚力量,需要好好的呵护。自己的学生,还是要自己爱护。


跟别人合作的时候,也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自己的学生去参与别人的项目时,以增长眼界,多多练兵为主,尽量不要跟邀请自己的课题组去抢荣誉,用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去合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933-1265988.html

上一篇:“地震隐身斗篷”不是扯淡!讨论时请讲逻辑!
收藏 IP: 183.17.52.*| 热度|

8 王安良 檀成龙 郑强 尤明庆 李东风 宁利中 王启云 张亮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