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评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hoolcao 真理的斗牛士

博文

HKUST攻略之Ph.D篇 精选

已有 31126 次阅读 2014-10-7 05: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留学, PhD, 香港科大, HKUST

【去年写的心得体会,不一定代表现在的观点】

图为在下去年毕业典礼在台上前去被校长“醍醐灌顶”的情景

【前言】科大一个教授在演讲中对在场的学生说道:如果你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觉得自己有了很宽阔的知识背景,什么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了,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了;如果你接着学习几年,发现自己似乎什么也不懂,你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了;如果你不服输,再干几年,终于无奈的发现,你确实什么也不懂,但令你稍感欣慰的是,你居然发现你老板也什么都不懂,这时,你就可以博士毕业了。。。毕业典礼结束了, 我也算是正式升级为Doctor, 看到大二大三的小同学给大一新生写的各种攻略, 心里无法无动于衷, 就写点儿心得给PG Year 1 的同学吧,祝你们能够早日达到发现其实老板也啥都不懂的境界。。。呵呵~

在科大读研究型的PG, 特别是PhD, 第一个基本要求不是实力雄厚,而是内心强大. 与小学的时光不同, 四五年的博士生涯绝不是转瞬即过, 那种迷茫和痛苦, 即使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也无法将其冲淡, 它们就像科大的另一个印章, 永远的烙印在你的心里. 为了帮助兄弟们尽快的度过迷茫期和痛苦期,我写一点儿悄悄话,因为是给新同学看的,有很多东西写得比较基础,诸位高年级的老油条们别拍砖哈~

(一), 科大PG的痛苦和迷茫, 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几个基本定位:

1, 对科大PG教育体系的定位:

与其它港校相对温情的英制教育不同,科大的PG教育是香港唯一一个美制的PG教育体系, (1)科大的教授对于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一线参与度很低,几乎所有教授都是不进实验室的,一切都得靠学生自己在黑夜里探索。而科大的教授大多都雄心万丈,他们的愿望在资源有限的香港难以被容纳,无论是资金还是实验设施,都需要残酷争夺,而胜利的保障就是既有的科研成果。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这些压力必然转嫁到科研成果的一线责任人身上,那就是PG学生。(2)科大的教授只要有足够的funding, 就可以无限招学生, 而人的欲望决定了这种膨胀是难以自制的. 有的课题组能达到30个人, 光是学生就有将近20个, 而一般说来每个博士生的课题都不同, 这种情况下, 导师的精力不够. 学习就好比修炼神功, 而搞科研就好比自创神功心法, 即使武功再高也无法同时修炼10多门神功, 更别说同时创制10多门功法. 可想而知, 当一个老师招的学生超过一定的数量, 他没有精力都去参与, 你遇到的困难他们更无法去替你解答. 既然不能都参与, 那么参与哪个好呢? 似乎参与哪个都对别的课题不公平, 所以就都不参与算了, 等出来好结果再看看和想想。万一做不出来怎么办呢? 责任当然是PG学生的,因为从头到尾都是你自己在做,做不出来怎么能怪老师呢?这就是许多课题组的基本状况。不了解或不承认这种现实,或不依据这种现实来进行学术或非学术的活动,痛苦就是必然的。

2, PG的自我地位的定位:

直白的说, PG就是打工的. 但是PG的实际地位还不如一般的打工仔, 因为你的身份是学生, 你的奖学金也不是工资, 你的奖学金offer是一份赐予而非一份合同, 因此你本人、你的offer以及你的奖学金都不受劳动法保护, 你加班也不会有加班费, 老板不满意就可以扣你的奖学金, 也可以告诉你不用再留在他的实验室,而你却无法找到一个"有关部门"去投诉. 所以, 严格地说, PG就是不受劳动法保护的打工仔. 读到PG, 你不再是孩子, 教授也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长辈. PG阶段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雇佣关系, 同时包含了作坊里的师傅与学徒的那种封建师徒关系的成分 (当然仔细说的话, 学徒其实也是一种初级打工仔). 所以在老板注意力的焦点是你能否把活干出来, 至于你的个人生活与发展, 还有一些虚的东西, 比如尊严等等, 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 许多老板跟学生谈话的时候, 像逼债般的呵斥, 而另一些老板虽然默不作声但是你也能清晰的感受到那种无形的压迫力. 妄图让老板像老师爱护学生一样爱护你, 关心你, 或者妄图像一个孩子一样唤起老板的父爱或者母爱的一面, 都是徒劳而且要遭报应的. 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出成果. 不否认有那种对学生比较关照的老师, 但碰到的概率确实有点儿低. 你要做的也很简单, 那就是挺起腰板, 作为一个成年人为自己负责.

3, 对导师的定位:

简单地说,导师就是老板. 老板是管理者和收获者, 但不是一线的工作者. 即使有些老板对自己要求高,写paper的时候参与度高,但你仍不能期待老板对你的课题多么熟悉, 更不能指望老板对你的实验细节有多深的把握,哪怕是大方向的把握经常都是一种奢谈. 你有向老板汇报成果, 解释原理, 并千方百计让他听懂的义务, 但是没有让他为你解决困难的权利. 这个道理说得好听一些, 就是因为这是你的博士课题, , 这个博士是你在读, 而不是你导师在读,当然所有的事情都得你来做, 办法也得你来想. 如果把原因说得直白一点就很简单了: 一句话,因为他是老板. 如果你跟老板讨论课题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方案, 那么当心了, 这个方案很可能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 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你的课题,尽管在读博士的最初一段时间你真的会觉得他简直就是大行家,既有宽阔的视野,也有细致入微的把握,但当你真的深入课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在你的领域,你才是真正的专家,这一点在最开始的时候很难想象,但慢慢的你会觉得这才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在没有经过认真考虑的时候就按照他的方案做的话, 你很可能要走不少弯路. 但是你只是听了一下就表示无法照办, 他又很可能会觉得你就是啥也不肯做, 就是想混日子而已. 所以师兄们有时候会私下告诉你:"听老板说的时候你应着就行了, 回到实验室还得按照认定了的路子走, 但是不要轻易当场反驳, 下次他问的时候你就把你用他的法子做出来的差结果拿给他看就行了." 总之, 你的老板在你出成果之前很少能够帮你, 如果当你的成果出来之后, 他能去根据经验来评价一下你的成果, 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那他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老板了,毕竟这是你的博士论文.

4, 对PG科研形式的定位:

一句话, 自学成才. 每个人的课题都是独立的, 基本上没有什么所谓的"团队作战, 协同攻关"这种社会主义的红色名词, 也没有人能为你传道授业解惑, 一切都得靠自己, 因为你研究的东西是未知的. 这种独立, 既包括课题研究中的独立, 也包括博士论文选题的独立, 博士论文的课题基本上都是自己找的. 探索未知世界是有风险的, 没有人能保证你能把课题做出来, 其中的艰难苦楚难以预料, 更何况还要应对来自老板的压力. 可以说一个PhD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你看钱学森, UG毕业的时候多么的青春逼人, 四年博士毕业, 头发都稀疏了.有了问题, 你得自己解决, 难以解决时, 多找师兄和同学聊聊, 不要轻易把困难留给老板, 因为那样他们会觉得很烦, 也会觉得你不够给力. 当然, 你会说:"难道就是因为怕挨骂就藏着不说吗? 古人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不懂就问啊. " 古人的话当然是生活智慧的结晶, 但是要知道, 科大的老板们很少能真的帮你解答疑惑的, 他们学生太多了, 听你详细汇报一次就算给你面子了, 你不仅不感恩戴德, 反倒拿出一大堆难办的事情让他来替你解决?  因此在Year 2 之后, 不要轻易跟老板谈困难, 除非你是要告诉他这个方案行不通,  即使谈了, 也要拿出一个新提议. 没有搞清楚这一点奥妙的PhD学生经常会很无辜的被老板训斥:"你说了半天就是告诉我什么也不能做吗?" 生活就是这样无奈.  当然,如果你的课题在课题组内有传承性,或者有一个熟悉该领域的师兄,你就要千恩万谢了。

总之,要清晰的看到: 做出成果, 是老板的功劳, 做不出来, 就是你不行, 你就走人. 科大的成果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取得的. 许多PG说到老板都噤若寒蝉. 老板杀伤力最大的地方不在于不懂, 而在于瞎指挥, 只要他不瞎指挥, 给你充分的学术自由, 你基本上都会拿得出比较不错的成果. 所以, 科大的PG对老板的要求不是"帮忙", 而是"不意愿强烈地帮倒忙".

(二)高清了定位以后该怎么办。

1、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期待。

是的,你是很出色的,所以你能申请到科大来读PG;你的老板也是很优秀的,所以他能到科大来当老师。但是,虽然你经过努力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但你不能期待自己在学业初期就让老板对你多么的信服,不能期待老板对你如同本科阶段一样友好,因为你毕竟只是一个不受劳动法保护的打工仔。你更不能期待自己的大牌导师能直接告诉你这个课题应该怎么做,甚至也不能期待自己的导师告诉你课题究竟是要研究什么,因为你要进行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你要探索的是未知的世界,有人能告诉你的东西只需要工程师去做,不需要科研工作者。

2、低调,利用好一切有利因素。

高调的人是很少有人愿意帮助的,特别是高调的菜鸟,师兄们见着都烦,谁还会帮你呢?明白了吧?所以一定要低调、客气、感恩,这不是在装,而是一种踏实的态度。在熟悉了课题组和科大的环境之后(包括人际关系和科研环境),就要多跟师兄们谈谈,从他们的课题中得到一些启发,发现有什么自己可能用到的设备他们也用过,请他们帮忙教一教。如果有在同一个大领域的师兄,你可以问问他的一些基本见解,问问他对你们老板给出的一些方向性的建议有什么看法(虽然这种看法也可能也不完全适合你的情况)。多跟其他课题组和其他系的同学聊聊他们的方向,说不定你们可以合作。

3、正确选题,迅速切入正题。

这是决定你多少年才能毕业的直接因素。有时候老板会让你“参与”各种工作,或者“帮忙”已经毕业的师兄收尾,等等,看起来似乎是个挂名发文章的好机会,但如果在这上面拖得太久,自己的正题就要受到冲击,结果是推迟毕业。

(1)选题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本校的条件来谨慎进行。虽然科大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课题,专用条件往往会有所不足。特别是实验条件,这一点很要命,最基本的测试条件必不可少,通常得在本校有才行,别的学校实在太不方便,难以满足调试各种条件的时耗。特别是在当下,许多走在前列的课题组都在拼仪器,在能力相当的时候,差异就会被实验设备的区别放大很多。除非你的理解确实高人一筹,但是这一点通常要你到高年级的时候才能做到。况且,即使有设备也要花很长时间去调试和摸索,何况没设备呢?这时,你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老板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因为做不出来一切责任都在你。在详细咨询有关的行家,并进行详细的校内外调查之后,得出一个能够对自己交代的过去的可行性分析结论,再跟老板开诚布公的谈谈,并且提出自己的方案。我本人就因为关键的测试设备的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大家一定要慎重。

(2)抓住核心的东西,尽量避免把精力放在辅助性环节上。

比如有的同学是通过检测和建模来研究有关材料的机理的,就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材料的制备上,制备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有很多技巧和运气在里面的,如果能买到材料就最好,直接买样品来做下一步的加工和检测。

再比如有的同学缺乏关键设备,但是老板们的热情通常是比较高的,热情一高就容易不顾实际条件,有时候明明只有精度为一微米的仪器,他硬要你做10纳米的东西,明明只有一千牛的加载设备,他硬要你完成万吨水压机才能做的破坏性加载。当然真要较真的话,这些任务也不是不可以通过自己搭建仪器设备来完成的,不过那可能需要的就不是你一个人3~5年的摸索,而是一个大型研发团队10~20年的投入,而科大的学制规定PhD最长只能读8年。这时候,你应该主动联系校外的实验资源,花钱去校外做实验。如果实验需要很多调试,校外可能无法满足要求,你应该换思路,换一个不用这种机器的课题或者方案。

(3)研究课题不一定要一次性定下来,发现最初的想法有误,或者在研究中发现实验条件和手段原来难以跟上要求的时候,要果断的转移研究方向,转到一个符合实际的方向上去。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体会,我开始做的是老板喜欢的一种较新的材料,这种材料性能很好,但是不稳定,连元素成分都无法准确定出,但恰恰有几篇paper声称自己搞定了,而我当时特别单纯,信以为真,用他们类似的方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还是搞不定,根本无法进入深层次的机理研究阶段。我在第二年的时候曾经想过换一种材料,但由于开题在即,认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硬扛着再做了一年比较边缘化的东西。结果开题(Qualify Exam)通过了之后发现实在难以完成新机理的研究,在第三年,在新材料和新机理之间,我不得不选择一个,我仔细想了很久,觉得真正有更大贡献的还是新的机理,毕竟我当时选用的新材料其实也是别人所发现的,我的贡献不在此处,更何况经过这两年历练,深感那几篇声称搞定了元素成分的paper是在忽悠。于是,为了进行深层次的机理研究,我抛弃了以前的一切数据,选用了一种最为经典而稳定的材料。当我闷着干了好几个月,终于拿出了一点儿东西的时候,老板还是觉得比较高兴的,那以后我才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了下去。说实在的,话说回来,我们老板当时也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等我的进展,这一点我真的还是很感恩的。

4、做Literature Review。

定了大方向,就要做文献综述。我以前不会做Literature Review,现在想起来挺遗憾的。每个人经过几年的探索都会积累一些文献检索的方法和习惯,我现在的习惯是这样的,不一定最好,但比较适合我的个人情况,简单介绍一下供各位兄弟参考。首先得看看本领域的基础教材的有关章节,越简单越好,只求有一个宏观把握,并且了解一些基本名词和基本问题。接着就可以深入的进行文献检索了。我现在比较喜欢用Google直接搜索关键词,比如我做的是铁电薄膜,我现在要查铁电的畴结构的一些基本资料,我需要找一些综述性的文章(review paper),我就输入ferroelectric domain, review, 并点击“search”,这样google搜索的最上面就会出现三篇被引用次数比较高的文章,虽然这几篇并不见得都是review paper,但是他们肯定是获得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工作(见下图)。

点进去看看,这时,里面很多的名词术语以及背景资料你通常都看不懂,但没关系,可以搜搜维基百科弄懂点儿背景知识,然后一篇篇阅读这篇文章后面所引用的论文A,B,C,如果所引用的文章A也读不懂,你就可以再读一读A所引用的文章A1,A2,A3,依次类推,你就能由一点出发,把相关的文献了解得较为系统,这在前期打基础的阶段是一个硬功夫。基本上前期一个星期如果能够这样啃下来两篇文章,就是伟大的胜利,如果能看懂一篇也是不错的成果。如果你这样搜索,发现阅读难度太大,那就是你的相关基础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你就可以把搜索的关键词变得更加宽泛,比如,去掉review,这时你会发现几个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而且引用次数非常高,比如“Domain Formation and Domain Wall Motions in Ferroelectric BaTiO3 Single Crystals”,这个被应用800多次了(文章标题下面就有作者名和引用次数, 见下图),这个标题一看就知道是奠基性的工作,你就可以从这篇paper入手,深入的结合引用的论文啃下去。

5、做文献综述的同时,重点是把几门专业的基本课程学好,并做尝试着一点儿基本的实验或者project。

文科和商科的东西我不了解,理工科的同学许多都要做实验,包括计算机上的数值实验。在实验初期的摸索非常艰难,一定不要怕别人笑话,反而要坦然的分享实验的难处,主动的向懂行的人请教。实验初期基本上都不会顺利的得到理想中的实验成果,但没关系,做实验讲的正是敏锐的发现未知问题,一些看起来非常糟糕的甚至与期待截然相反的结果往往包含新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同学“运气特别好”的原因了。但是,读PG的初期很少有这种实力,所以就要做有心人,很久以后还要能想的起来并且能鼓起勇气去研究。比如说我开始的实验发现我的实验成功的参数“窗口”比较小,当时不明白原因,只好暂时放下,后来学会做TEM(透射电子显微镜)了以后,实在是好奇,拿出那个样品在TEM下看看,居然发现一些很有规则的结构。那种结构我开始也不懂,老板也不知道是什么,我开始归结于缺陷,于是就再次放下了,后来偶然间看到别的课题组的人介绍给我的一篇文章,我才确定出现了一种新的相,于是继续努力,提出了铁电体中的一种新的相变机制。所以有时候坏结果可能是好结果,实验初期的一些不理解的现象不要害怕,记在心里,要在恰当的时候重新看看。

6、不要怕困难,也不要怕老板要求高,要死命挺住,化压力为动力,学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

很多博士都是野生的,从第一年开始就是自学成才。但压力大的时候往往在最后一年,这时候再从头开始学技术,需要勇气。其实我的核心数据都是第四年冬天测试仪器来了之后的两个月之内拿出来的,但是许多抽象出来的模型和直接证据都是第五年才逐步拿出的,而这些证据和模型是互相促进着前进的。我第四年快结束的时候,发现不得不做TEM,于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拿出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摸索,终于得到了初步令人满意的TEM图像。这时候,我们不仅有了深入研究物理原理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信心大大的增强了。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凭我的努力和能力,胜利就在眼前,所以我哪怕悬梁刺股砸锅卖铁也要坚持下去。这个信念支撑着我熬过了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类似的经历科大许多博士生都有。一句话,真的都是逼出来的。

7、找到好的合作者。

闭门造车基本上会越来越狭隘,只有与人交流合作才能打开思路。这个合作者不需要比你经验丰富,不需要天才横溢,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但是一定要有一颗诚恳的心,并且能跟你互补。比如我就很幸运,在第四年以后有一个很好的合作者,是我们课题组的一个师弟,他做模拟的,而我是做实验的,我实验做出来,有一些想法去解释,但是需要有模拟来验证和进一步细化分析,于是我们就开始合作了。我们的合作可以说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诚意,他擅长相场模拟以及编程,并且有拼劲,而我对我课题的物理图像更熟悉,我们非常坦诚和毫无保留的交流想法,经常争论、调试到天亮。他非常用功,有一阵子他基本上就是全心全意在帮我打工,自己的很多工作都有些耽搁,害得自己的开题答辩都挂了一次。他也非常用心,我的课题衍生出来的很多问题,他都能用来开阔自己做模拟的思路。有这样的合作对象,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东西做出来呢?其实出了互补和诚意之外,合作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要限定好各自的角色。比如我其实知道我师弟做模拟做得好,我只要下点功夫,就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做模拟的一套东西,他也很愿意把这些技术传播开去,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具体到我这个人,能力确实也是有限的,要是模拟也一起抓,那恐怕连关键的物理图像的梳理都要受到冲击。所以我虽然会与他一起讨论模拟所用的模型,有时候也帮他检查一下公式,并处理一下编程中遇到的晶体学的问题,但是并没有铺开了去自己做相场模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8、抓住运气,在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回过头去看看原来认为“不好”的数据。

这一点其实前面也谈过一些。不过真的,运气确实很重要,反正我的东西原本没有想到会出第二个效果,没想到居然出了,老板看到的时候也很兴奋。这虽然是个运气,但是要搞清楚其中的原理就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了,因为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这样才叫做抓住了运气。此外,搞清了一些问题之后,回头一看,原来以前的“不好”的数据中都有那么多好东西,只要再挖掘挖掘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新手和老手的区别,区别就在于问题发生之后,知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9、正确的理解和对待老板

如果你碰到了通常意义上的“好老板”,那么恭喜你,祝你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好东西。如果你不幸的碰到了“坏老板”,那么也恭喜你,你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发展出在瞎指挥下勇猛工作的能力。虽然后者的过程是非常郁闷的,但是这样锻炼出来的人往往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决断力。当然,我不是说你们的老板是在故意以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和激励你,有这么高超育人思想的老板从古至今恐怕都是凤毛麟角,因为毕竟教育只能从普遍意义出发,至于超级人才,不是人为设计方案就能磨练出来的,这需要机缘。但是,请正确的对待你的老板,这不是为了对方的心情舒畅或者面子好看,而是为了你自己。首先,要认识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学生阶段,也是非常努力而且有很不错的成就的,这一点至少就值得我们尊敬。其次,他们是我们成长中的磨刀石和试金石,他们给你带来的每一点困扰都是上天的考验,要珍惜这种低成本的锻炼机会。还有就是,其实老板们大多数还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这样他的职称和工资才上得去,这一点上你们是利益共同体,一定要死死抓住这一点,站在这个立场上来分析问题和进行沟通。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最后强调一句,在HKUST,博士毕业了,当然是一种实力和运气的证明,但如果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也不能证明你就不行。科大博士生教育的残酷度可以与USA的顶尖名校相比。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一窥PhD毕业率之低:入学的时候PhD的招生数量远大于MPhil,但是PhD毕业的人数却小于MPhil,到现在为止,图书馆可以查到的建校以来MPhil的毕业论文有2968篇,而PhD的毕业论文数量只有1810篇。这些转成MPhil或者MSc,甚至直接quit了的博士生,也都是基础非常好,而且非常聪明的人,其中大部分也是非常用功的。之所有没有坚持到最后,其实原因是多种的,有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因素,有老板不给力或者变态的因素,也有运气的因素。其实还有 一些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机会而主动放弃了这个博士学位的攻读。我有一位朋友,自己衡量了一下读这个博士学位的投入产出比,毅然决定放弃,而转入金融行业工作,现在也干得有声有色,很让人刮目相看。所以,希望大伙儿潇洒一点,不要把这个学位看得比天还大,在有困难的时候,不妨想想更加长远的打算,千万不要做轻生的傻事,要知道,你的亲人和朋友都希望能长久和你相伴。

唉,真的毕业了,想起过去这么多年真不容易。在一个地方混久了就有些舍不得,毕竟一大堆人都是朋友。期间除了科研,也算是为大伙儿做了点儿事情,毕业典礼台上,校长坐在宝座上跟我“醍醐灌顶”了之后能够主动伸出手来与我握手,这貌似也是今年唯一一个,虽说有些愧不敢当,但也还是很高兴能受到部分同学和同事的认可。以后的日子,我还会跟大家在一起,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朋友相识、相知,成为终身的战友。

祝大伙儿前程似锦。

HKUST机械系2013届博士毕业生 曹石鼓 谨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933-833525.html

上一篇:因为你们是朋友
下一篇:一场最不道德的裸身炒作
收藏 IP: 61.15.26.*| 热度|

42 张子柯 黄永义 陈丽俊 徐世文 郑维尔 柳艺博 薛宇 刘明超 褚昭明 柳海涛 张士宏 孙瑜隆 刘帅 王善勇 石磊 梁洪泽 石兴强 邓伟胤 牛伟博 张文增 王文俊 万东阳 张江敏 罗辑 何凌云 朱鸿鹄 萧先锋 赵凤光 王志杰 毛彦鑫 晏成和 彭畅 高召顺 靳世鑫 雷宏江 biofans shenlu yjxia zhouguanghui mb0x hermes129 zhuce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