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师弟师妹们聊天,偶然发现一个关于文献引用的有趣现象,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文献标注背后,实则隐藏了N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名实相符型。确实深读、消化了某篇文献后,总结出他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后将其做为自已文章研究现状的综述,这种文献引用是质量最高的,也是所谓的精读文献。
可能性二:他山之石型。并未深读、消化某篇文献,仅从摘要中了解作者研究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或者仅仅生搬硬抄作者的摘要作为自已的文献综述,可以其称之为泛读文献。这种现象在写论文中也非常普遍,坦率讲自已写文章时用的参考文献也并不是每篇都精读,也会有不少文献是采取泛读的形式的。这样做的原因很多,一是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无法每篇文献都精读,但该文献又是研究现状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二是技术原因,无法查到全文,只能看到摘要等等。对泛读并不打压,问题该如何泛的问题,只是生搬硬抄摘要的文献引述法自然不可取。
可能性三:狸猫换太子型。写文献综述时都会看一些别的研究者已经总结的文献综述或研究现状,这对偷懒的文献综述写作来说简直就是宝藏,相比读原文,那自然省力很多,特别是对国外的文献综述。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将现成的文献综述按自已的需要和风格改写,但切忌把参考的那篇别人的文献综述作为自已的参考文献,而是追根溯源把原文作为参考文献,这样一来看一篇抵一堆。所以有时看一些论文中列了一大堆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时,就会在心里嘀咕是不是作者看了原文。
可能性四:挂羊头卖狗肉型。标注文献是一个脑力体力活,特别是有时引用某一观点或数据,当时没能马上标注,隔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文献出处。但又非标注不可,否则过不了审稿人和编辑的关,这时就会找一篇类似的文献滥竽充数,但实际上却不是真正的出处所在。如引用某一作者某一观点,但忘了是哪篇文章了,便找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充数,又如引用某一数据,但忘了是在哪里摘的,便找一本统计年鉴或发展报告充数,一般审稿人对标注也就看个大概,没有大把时间把文献下载下来再逐条对照。
可能性五:完全充数型。参考文献的数量也是一个衡量文献综述质量指标之一,所以有些引用的文献完全就是为了凑数的需要。比如一个研究者原本放一篇文献就足够,非要放上两三篇以增加参考文献的数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