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不要轻言孤独——为小丛写

已有 5487 次阅读 2011-4-24 11:00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有人说,不要轻言孤独,它可以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境界。

就“境界”而言,文有王国维,武有独孤求败。在王国维的三境界中,一种孤独感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苦苦的思索中,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用可真老师的话讲,这种孤独是可忍受的“适度的孤独。”通过“忍受适度的孤独”,得以境界的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喜悦的不孤独。王国维所叙境界孤独吗?先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又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心中眼中总是有个她。所以,后人多以王国维之境界说为治学之追求。

而独孤求败纵横江湖,在武学上已无常、无招,达到摘叶飞花无剑之势,有如庄子向往的“无待”之境。这时,独孤求败独步武林,思求败而求其友声。然而,天下更无抗手,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惟隐居深谷,埋剑于冢,寂寥难堪。独孤求败的剑道,是寂寞的、孤傲的,是一种远离了人世的情感,达到凄绝的艺术境界。剑道常以对手为自己存在的前题,没有敌手也无所谓剑道,也就没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于是敌手就是自己,便弃剑、葬剑,让剑魔死去,内心冰冷至极,无心、无欲、无求。这种半生半世的内心寂寞,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所以有人赞其“伟大”。

这也许是可真老师讲的:“当面对这种过度的孤独时,我们唯一的情欲是要消除这种孤独。”

独孤剑魔,身旁有神雕,传人有风清杨,也许是消除这种情欲的努力。

然而,在禅看来,独孤求败的无欲无求是境上生心,是一种因境而生的心染,不是无念。《坛经。定慧品》:“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如同明镜之观照。《菜根谭》解释为: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若能心如明镜,境来影从,境去影逝,明镜清净,尘埃何处,也就谈不上境上生心。这就是要还心之本性。如何还心之本性?

心经第一句言观世音菩萨为“观自在菩萨”,用智慧之光,观照本心,保持纯洁、清净、善良的真心,获得自在,就是观自在。

有博友王力言,“懦夫”耽搁于青山绿水,沉溺于花繁柳绿,舍不下妄心,知其所止而不住,知其所避而不舍,明明德、见自性、观自在何其难矣!懦夫是真孤独啊!

所以,博主在另一篇拙文中言道:

“返观内照,不起思维分别,才得自性清净心。认识自性清净,首先要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孤独。由孤独而修证才得空灵之心,清净自在之心。思想的孤独不是冷漠,而是在夜色中静守一盏心灯,观照心灵,是静悟,思考,清醒,淡定,是悠然自得的云淡风轻。有空灵之心、清净之心、自在之心、智慧之心,才能心心相印,才能大爱无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436694.html

上一篇:白鹿原清明四题之二
下一篇:也谈数据与眼睛——读“莫让数据迷住双眼”有感
收藏 IP: 219.245.139.*| 热度|

53 李学宽 肖重发 钟炳 刘洋 魏东平 杨秀海 刘全慧 赵宇 侯成亚 丛远新 马丽丹 刘畅 武夷山 杨月琴 梁进 吉宗祥 周可真 刘圣林 陈国文 黄锦芳 刘庆丰 刘波 柏舟 王力 徐磊 蔣勁松 孟津 余昕 曹广福 齐霁 武京治 鲍海飞 王安邦 吕乃基 刘艳红 柳东阳 孔晓飞 张天翼 张志东 陈湘明 鲍得海 罗帆 王芳 卫军英 吴小丁 赫英 吉宗威 杨文祥 鲍永利 禹荣明 吴怡 FloatingRose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5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