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微雕大师微谈录

已有 4112 次阅读 2011-3-28 16:48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自有博客后,又有微博;那自有访谈后,应有微谈,似乎“微”字比“三言两语”时髦。

老师刚从福建回来,就邀我去他家喝茶。

进得门来,入座,见对面墙上有一镜框,中有一幅四尺“照片”。“照片”中部是若干个空心铭文,周围有少许墨迹,至上下两边不规则墨点渐密而浓。

须臾,水煎,沏茶,正谈到青铜器。刘老师讲青铜器作为出土文物,一是青铜器本身,一是时空元素,这个时空元素也表现为青铜锈。青铜铭文是凹文,锈斑是凸斑,锈斑遮盖了铭文,要看见铭文就要去锈,去锈就除去了青铜文物的时空元素。而作为出土文物,锈本身就有文物的价值。墙上挂的就是一件青铜铭文的手绘拓片。原来,我以为的“照片”是他的手绘作品。我问,这一手绘拓片,是否有原形。刘老师即拿出一本四、五公分厚的笔记本,其中有这一作品的小样,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才明白,这一作品作为拓片原有出处,不是随心所欲、异想而就。

老师早年工花鸟书法,后感山水花鸟很难突破前贤,于是改手绘拓片,现已技艺纯熟,推陈出新。拓石碑者众,而鲜见手绘拓片者。同类,有手绘腊染、手绘扎染。继承之中,也讲创新。

我想,若能三维扫描,立体成像,出土青铜文物就不必除锈,保持原状有何不好。进而,秦始皇陵、乾陵也不必发掘,也三维扫描,立体成像,岂不快哉。不知是科学所不为还是所不能也。

茶间,刘老师拿出几方治印的石料,质地细腻,乌亮如镜。在不到几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就可刻下二百六十字的一部心经。《心经》的译本有十四种,在大正藏中就有八个不同的汉译本,为确定哪一个版本是唐僧译出的,刘老师专程到京请教于一位老教授。章上的佛像园雕(不附任何背景的完全立体雕法)也是省级大师的手工作品,精美致极。梵文心经与汉文心经要分别刻于两方石料,混地一起就成牛肉泡了,刘老师追求的是严肃艺术。刘老师讲,玄奘16岁入益州成都,驻锡空慧寺,传说于蜀得《般若心经》。西行取经穿越戈壁沙漠,古称“碛砂”,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日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顾影唯一,心念《般若心经》,在危获济。西行回长安后,貞觀二十四年四月,太宗駕幸翠微宮,奘師陪同前往,此时,太宗已病笃。据说,奘師在翠微宮译心经。

老师是将古典艺术与现代社科研究相结合,其表现形式则是千年不朽、万年不烂的两千多方石头。我想,所谓的科学成果大多都被时间湮灭,只有很少的有写入教科书的价值。科学人的精神是人梯,大多数是组成牛顿站立的那个肩膀的分子。也许只有文化能不废江河万古流,而心是永存的。

老师早年插队,后又参军,曾在政府部门工作。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竟练成一片浮躁声中能心静如止水的功夫,以刀笔抄书为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中山大学一教授一篇文章的启发,悉心钻研微雕,将考古与艺术相结合,修练近三十年,才有如此成就。而一篇文章能成就如此一人,该教授也值矣。微雕者,多有山水人物花鸟虫兽,而先生独钟情于古籍经传、诗词韵文,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必用苏体,刻沁园春北国风光必用毛体。现又在作将圣经搬上微雕作品的文化准备,曾多次去英法欧洲游历,积照片过万张,问其原故,言二字——“哲学”。

时下,学哲学者少,用哲学者更少,刘老师言,当年毛主席不过是一师范生,也就是靠四本哲学书中的两论安邦定国平天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427223.html

上一篇:今天,你孤独了吗
下一篇:春题白鹿原
收藏 IP: 219.245.139.*| 热度|

17 赫英 唐常杰 陈安 丛远新 侯成亚 杨月琴 陈湘明 钟炳 吉宗祥 王安邦 郑融 梅珍生 马昌凤 曹广福 吴吉良 吴小丁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