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在博客的大海里,陌生的你我交会在互不喜欢的时刻

已有 2604 次阅读 2016-4-30 20:18 |个人分类:闲言碎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某先生留言:“文章中充满怨气和戾气,我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

博主回复(2016-4-30 20:08)坦白一点说,我也不喜欢阁下如此的评论。博客号称网络日志,主要记载博主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主要是表达自己,而非有意讨好他人。如果我们为了取悦他人,反而容易丢失自己的真情怀。如果让我尽说你们喜欢的话,我干脆关门大吉。暴风雨我也不喜欢,但是哪一个又没有经历过呢。坏人比你想象的更坏,这与阁下喜欢无关。谢谢!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97373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蒋永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录: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写于1926年5月,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这首诗表露的依然是诗人富有生命质感的柔情。但与之前写作的文章不语而蕴火大相径庭,可以说这首诗就是他对待男女情感变化的真实写照。


有人考证,志摩作此诗是事出有因的。他游学回国后于情场屡遭挫折,即与林徽因、陈衡哲以及陆小曼的交往都相继铩羽而归,他不得不再度出国。在巴黎的一间咖啡室里他偶遇一个戴面纱的女郎,两相交谈,那女郎向他诉说了她凄美的爱情经历。志摩结合自己的遭际,不免心生同情,感慨万千,两人默默握别之后,各奔东西,连对方的名字也未及知道。回到旅馆后志摩辗转不眠,借着灵感而创作了此诗。但细品此诗,觉得它究竟为谁而作已变得毫不重要,因为“你”与“我”、“云”与“波”、“黑夜的海上”与“互放的光亮”都可以成为人生经历的某种象征。 人生途中,有许多偶然的交会,都会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和闪光的记忆。人世之间,虽有交会,也有交流,但要真正到达彼此的心灵彼岸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偶然间的相遇,能擦出彼此心灵的闪光,已经是百载难逢的机会了。《偶然》一诗正是以灵动清爽的诗境、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而为人们传诵。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
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
  【文章来源:姚蓝(城南中学教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973934.html

上一篇:历史学家照亮人生,让世界更美好
下一篇:留言:希望年轻人有一个隐形的翅膀,飞得更高
收藏 IP: 117.89.50.*| 热度|

2 侯成亚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