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应邀主持精神分析与诠释学关系研究

已有 7491 次阅读 2012-12-12 13:34 |个人分类:博视坊间|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博士生, 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郭本禹, 治疗方法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
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本禹

诠释学(hermeneutics)又译“解释学”、“释义学”、“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自施莱尔马赫以来,诠释学已经演变出各种不同的体系,这些体系或交错并行,或前后相继,呈现出各自的风格与面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诠释学思潮,并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的精神分析学与诠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多元、双向的。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和发展,现代诠释学家既把精神分析当做重要的“文本”来解读,又视其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工具。精神分析与解释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精神分析自身发展体现出诠释学特征。在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弗洛伊德和其之后的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不同时期诠释学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都具有明显的诠释学特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案例治疗上,都践行着诠释学方法。荣格分析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看作一个有价值的文本进行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和解读。霍妮的文化学神经病理论把被分析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作为精神分析的内容或重要参考的做法,体现了狄尔泰把文本作为部分,而把文本所处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整体的思想。而存在精神分析学家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则是把海德格尔“此在分析”概念与心理治疗的案例分析联系起来进行改造的结果。

二是诠释学家对精神分析学的解读。精神分析重视理解和解释,同时又蕴含着深远的文化解释功能,使之备受不同时期的诠释学家的推崇,有些诠释学家把精神分析看做是诠释学的一种范式。伽达默尔曾指出:“自由无拘束的理性的讨论应当‘治愈’错误的社会意识,犹如心理疗法的对话将病人引回到对话共同体中一样。事实上通过对话而得到的康愈是一种突出的诠释学现象。”(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92-493页。)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成为现代诠释学创立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工具和解读文本,现代诠释学家哈贝马斯和利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解读,阐明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认识论价值和本体论意义,以揭示精神分析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过程,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经久不衰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三是精神分析与诠释学的融合。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临场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改善办法。在此过程中,有一批人引入诠释学方法,以期对精神分析认识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形成了一种共同取向——诠释学精神分析。“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属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精神分析师……认为精神分析是一门诠释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们主张精神分析不处理那些可以说明的事实,而是处理那些只有通过理解才可以得到的意义。”(Etchegoyen,R.Horacio. Psychoanalysis Today and Tomorr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93,vol.74,p.1110.)

有些人甚至宣称自己就是诠释学精神分析学家,把精神分析看做是诠释学的一种形式。尽管诠释学精神分析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和理论,但在核心概念、理论模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达成某些共识,已初露学派端倪。诠释学精神分析所致力于的并不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意义结构和叙事一致,在治疗上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把患者的梦、联想、动作倒错等看做是其所创作的“文本”,借助解释寻求意义,同时强调平等的治疗关系,充分发挥建构功效,注重患者达成理解,从而达到帮助患者寻找到行为的意义的治疗目标。
 
附: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
郭本禹,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3月12日生,安徽肥西人。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3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心理学博士学位。郭本禹教授与当今活跃在中国学术界的复旦大学申荷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东南大学马向真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孙庆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爱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穿石教授等学者,均在不同时段师从我国心理学学术泰斗、翻译巨匠、一代宗师高觉敷先生。1993年7月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1995、2000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7、2000年分别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分会副会长,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滁州学院兼职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顾问等。

郭本禹教授学术兴趣浓郁。他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流派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次提出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重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首次提出用内部发展和整合与外部发展和整合重建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史。首倡西方心理学史论研究,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历史本身研究,开展对心理学史的史学理论研究,拓宽了心理学史的学科领域。对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流派和人物均有专门的研究。在德育心理学领域主要从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科尔伯格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提出建构中国德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设想。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完整德育模式的构建”、“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当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等10多项。
 
郭本禹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他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实验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学术代表作有《试评西方心理学史的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述评》、《从他律到自律》、《库恩的范式革命与心理学革命》、《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威廉.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论新自体心理学的夫妻治疗模式》、《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方法学》、《宽恕: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等。其中有30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中的《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转摘,在学术界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
 
郭本禹教授学术著作等身。他先后出版专著、主编、译著、编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潜意识的诠释》、《道德发展心理学》、《心理学通史》(第四卷)、《人类心灵的故事》、《心理学史导论》、《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当代心理学体系》、《西方心理学史纲》、《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20余部。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心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书系》、《研究生教材/心理学系列》、《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心理学各科理论译丛》、《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道德教育心理学译丛》等10套大型学术丛书。


郭本禹教授学术荣誉丰赡。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199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1年获得“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获江“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荣誉称号,同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对象。2004年获得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12年12月学界再传佳音,郭本禹教授领衔撰著的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崔光辉、陈巍合著)获得第十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承载着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学界的重托,出任《心理学报》编委。郭本禹教授完美地诠释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南京师范大学校训,其著作等身的累累硕果与教书育人的非凡业绩也生动地展示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南京师范大学校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641856.html

上一篇:教育还是摧残孩子?——盐城中学高中生被老师教育后跳楼摔断腿
下一篇:死亡也是圣诞节的礼物?——惊闻江西贵溪11名儿童落水遇难
收藏 IP: 114.221.1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