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有一套公开、规范、可操作的制度。在本刊“来稿须知”中明确规定:“稿件凡被采用,三个月内通知作者;如未被采用,恕不奉告评审意见。”特别是后者,包含着诸多编辑人的经验积淀,耐人寻味。据我所知,《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不惜篇幅,曾经至少4次刊登并强调这一制度条文,可谓用心良苦。
多年来,我一再声明,我从未说过哪一篇稿件不好,我只是说过一部分稿件很好,并推荐给职能组织或人员终审定稿而已,这是我们通过程序公正实现用稿公正的制度保障。至于这样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大家完全可以公开讨论。学术问题,没有不可以讨论的。一方面,编辑有责任选择优秀的稿件为刊物服务,另一方面,任何一位编辑限于自己的学养,限于自己业已形成的阅读眼光甚至是近乎顽固的思维定式或曰范式,是很难跳出既有的窠臼的。
明智的选择方案之一,就是让编辑以“零度”的姿态介入稿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以双向匿名审稿方式对稿件作出较为客观、中立的学术评价,让用稿程序良性运转,避免出现因为未刊稿众多使一些作者因为不明真相而迁怒于编辑的尴尬境地。
其中,“匿名”就显得至关重要,避免因为公正的学术评价而导致不必要的人际纠葛。缘于此,我从不以书面形式对稿件的学术缺陷作出评判。
但有时候,作者有要求,领导有指示,那就说一说吧。我虽感勉为其难,却也希望有关作者能以“知无不言,言者无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开明宽容之心态,容我姑妄言之。
若只从形式规范的角度审查,四篇文章只有《学科构建初探》(恕我简化标题)一文符合要求,其余3篇均不符合要求,而这样的规范决不是刊物闭门造车,而是国家对学术期刊的规范要求,是有可以依据的国家标准的。需要说明的是,作者看到不同刊物,格式差别很大,这是因为有的刊物执行规范到位,有的刊物执行规范不力,还有的则是沿袭了已经陈旧过时的国家标准,等等。这是实际情况。在与刊物规范相一致方面,有的作者连“依葫芦画瓢”的模仿都没有做到。人家要求你正装出席一个庄严的典礼,你却吊儿郎当、衣冠不整,门卫把你阻挡住了,你却大声嚷嚷自己就是受邀的贵宾,耽误了正事,你说你怪谁?
从内容的创新和围绕主题展开论证的角度剖析,我以为只有《召回想象》一文做得比较令人满意。但是,本文的引入与话语方式值得切磋。如“在我的大脑中常会浮现出这样的两幅画面”一段,文学味道太浓,理性不足。如果是一个调查问卷,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是不是更理性一点呢,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呢。当然,我们可能会说,那也太麻烦了,但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学术研究从习惯拍脑袋到真正重视数据,从主观想当然,到重视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同样展开的尚不够深入,如教育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作者却写得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如何才能召回教师的想象力,本应该大书特书,以理论工作者的学识为广大普通教师指点迷津,可作者却没有浓墨重彩予以展开,给人以浅尝辄止的感觉。此外,有些语句,如“鼓励教师大胆质疑问难”,虽然言之凿凿,但却给人以空穴来风之感,实在有点陷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论辩旋涡。
《学科构件初探》一文,论及内容过于庞杂,更像是教师教育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大纲,由于文章面面俱到,使得它难以有足够的篇幅深入开掘。如果拿着这样的文章去竞选什么院长、副院长,说不定胜算很大。因为作者连自己学科的核心刊物不多的言论都出来了。考虑问题真是细得滴水不漏,但学术问题是要有所取舍的。不能把什么问题都拿在一篇文章中谈,也不能什么文章都叫学术论文。譬如,我的这篇短文,只是工作札记,只是谈话录,我不会不知天高地厚地作为什么学术论文去发表,去滥竽充数。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作者对自己设定的小标题,选择一二,深入探讨,“上下求索”,见微知著,是不是效果更好一些?譬如,我们一般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可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于司空见惯处发现了其蕴涵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作出了深入的学术解读。建议作者不妨将两文放在一起对照读一读,或许会有一番有益的启示。
《人文回归》一文,在语言上做了许多加工、锤炼工作,诸如“失语”、“失范”、“失道”、“失态”,实在是妙语连珠,可谓令人拍案叫绝。我以为,如此生动而欠深入的分析,恰恰是学术研究的大敌,如果放在报纸上发表,是否更合适呢。特别是作者“完善教师人格”、“提升教育事业地位”、“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段,可谓句句是真理。谁敢说不同意呢。我有点不太明白,大家都明白的,都同意的,还有学术研究的必要吗。顺便指出,许多作者太在乎自己的正确,把文章写得像上级文件,又寻求在学术期刊发表,这仿佛散文投给了诗刊,别的不说,起码是路数不对。
《路径选择》一文,似乎没有注意到现有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与既往的参考文献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文献与正文的关联与对应,要求精确到页码,可以核查。这里强调一点,让作者为了文献,为了页码,甚至要折腾几个来回,好像没有必要。可是,真正对你学术论文感兴趣的人,有时不光关心你的观点,更关心你观点所以成立的材料,你的文献要可以验证。所谓无一言无来历。其次,文章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没有注明出处。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有让人感到论证不力,如文章关于教师教育发展三阶段部分。还有,作者提出教师教育机构改革的道路选择利弊分析,本应该是文章最为着力之处,可惜只在结尾处简单提了一下。我想,如果作者能论证为什么其余两条路不如现在选择的道路,好像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我再声明一下,我们从来都没有说过作者不行,更不乐意评价作者文章的优劣,这里罗嗦几句,完全是为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也是为了满足部分作者书面回应的要求。稿件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顺便说一下,作者文章获得发表,的确是作者文章从众多文章中的脱颖而出。平心而论,作者文章没有发表出来,不纯粹是作者的原因,有的是不符合刊物发表规范,有的是不符合刊物选题方向,有的纯粹是不符合编辑个人“口味”,有的可能确实就是刊物的判断失误。衷心希望作者不要只盯着一家刊物去较真。放眼刊林,好的与比较好的刊物多着呢,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作者有选择刊物的权利,刊物恐怕也应该有选择作者与文章的权利吧。让我们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双向选择吧。在此意义上,我更愿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向有关部门发问:是谁在逼着我们的作者发表学术论文?那就让我们努力逮住决策者,请君入瓮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