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第二届环境生态博士创新论坛会议纪要
2016年12月17日-19日,中国生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环境生态学会博士创新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张覃教授,委员会顾问盛连喜教授、杨持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王仁卿教授,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刘静玲教授,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袁卫宁教授,委员会委员山西大学张锋教授,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王震洪教授,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喻理飞教授,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耕源博士,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章文军等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长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贵州省林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黔南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等院校、研究院所的博士生、有关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论坛开幕和嘉宾主题报告。开幕式上,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专业委员会主任安黎哲教授致开幕词、贵州大学张覃副校长致欢迎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仁卿就会议作了讲话。盛连喜教授围绕环境生态工程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学科发展与定位,喻理飞教授就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案例,吴永贵教授就矿山污水危害和治理技术,刘耕源副教授就城市生态系统能量代谢的理论、方法和模拟进行了报告交流。宁波天河水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就环境生态工程领域所做的工程、面临的技术问题、技术和智力需求做了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分社副社长陈正雄介绍了相关教材出版流程和相关问题。
二是博士生野外生态工程实训观摩学习。参会的博士和部分专家学者考察了国家城市湿地十里河滩、小车河、观山湖。在考察中,认真听取了十里河滩、小车河、观山湖治理前的环境问题的介绍,就目前实施完成的湿地工程其目的、属性、效益进行了认真的观摩学习。
三是博士生围绕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理论、方法和工具主题进行交流,并通过评比,选出博士论坛论文汇报优秀奖(附件2)。会议上有40位博士做了学术报告,内容涉土壤污染的治理、水环境模拟和治理、城市生态系统能量代谢与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特征、物种和方法等。分组专家对各位博士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排序。最后杨持教授对论文汇报优秀奖评选作了说明,王震洪教授宣读了博士论坛论文汇报优秀奖名单,并做了博士论坛总结。
四是对环境生态工程学发展进行研讨并就加快该学科的发展提出倡议(附件1)。
本次论坛促进了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博士生的交流,就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并提出倡议;通过论文汇报和优秀奖的评选,增进了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开阔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会议决定,第三届论坛将于明年8月由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国家环保部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学院承办。
附件1:倡议书
为了促进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工程学科的发展,加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参加中国生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二届环境生态博士生创新论坛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形成下列倡议。
(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环境生态工程是与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交叉发展、相互融合的学科新分支,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诞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随着环境问题的复杂化、长期化、社会化,亟需环境生态工程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同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密切配合与互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学科作用。
(2)生态学已经有100多年、环境生态工程学也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学科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本学科和相关环保行业的许多标准制订、颁布和实施却明显滞后,制约着环保行业和学科的发展。目前,本学科和相关行业迫切需要规范的行业标准,以积累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科发展,增强环境生态工程和生态保育行业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3)在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流域等尺度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已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有必要强化基础研究与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相结合,使学科的基础理论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同时,在污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的具体工程实施中,更需要企业、政府、大专院校的专家形成攻关合力,善于从环境保护需求中发现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合作研究。
(4)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研究范围和学科定位需要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的优势,保持基础研究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和环保行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因此,要从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培养环境、生态领域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特别是生态设计、工程实施所需人才,并加强研究生工程技术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5)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要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科研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找和创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国家和地方以及企业/公司的生态项目、大的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进展的介绍,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6)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课程设置极为重要。鉴于工程技能是生态工程专业建设的薄弱点,建议重视生态景观设计、设计软件,3S技术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课程的开设,通过新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附件2:
中国生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二届环境生态博士创新论坛论文汇报优秀奖名单
许俊丽 华东师范大学
钱晓丽 贵州大学
唐 彪 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秦 浩 山西大学
李明燕 山东大学
段如雁 贵州大学
朱玉东 东北师范大学
孙宝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余 丹 贵州大学
徐 翠 北京师范大学
黄先飞 贵州大学
徐道龙 内蒙古大学
杨萌尧 东北师范大学
李耀光 北京师范大学
陈 磊 北京师范大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