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梵净山科考记

已有 13554 次阅读 2013-8-12 10:29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考, 梵净山

 

1964年,综考会领导分配我到中科院西南地区科考队贵州分队工作。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加考察的第一年,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南方亚热带山区,看到延绵不断的叠嶂山峦,见到四季碧绿的常绿阔叶森林,目睹服饰各异的苗、侗、布依、土家、瑶、羌、壮、畲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事事觉得新鲜,物物感到可亲,浑身是劲,意气风发,对综考事业充满了热爱之情。

这一年4月下旬来到贵阳,5月中旬开始野外工作,第一阶段考察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0多个县。8月下旬,进入第二阶段,考察铜仁专区,其中,梵净山地区是考察重点。当时,全队约有10个专业组,植被草场组是其中之一,组长是贵阳师范学院黄威廉,组员有中科院西南生物所贵阳生物站刘民生和我。黄先生原籍台湾,曾在台湾大学和西南联大就读,1950年毕业于贵州大学,长期在贵州从事植被研究,是有名的“贵州通”。他专业功底深厚,知识面广,为人正直,平易近人;长我一十六岁,是我尊敬的老师,他拟派刘民生和我,代表植被和草场专业,参加梵净山考察。

梵净山位于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交界处,在历史上曾有三山谷、九龙山、月镜山,等多种称谓,明代以后始称梵净山。远眺高峰金顶,极像农家蒸饭用的炊器-甑子,所以黔东一带以谐音称之为“饭甑山”。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的分水岭,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次高峰金顶海拔2493米,比其东坡山麓的盘溪口高出2000多米。

梵净山集佛教圣地、人间胜景、生物宝库于一身。自明朝起,广修梵宇,盛期四十八座,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进香男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久盛不衰,尊为“梵天净土”弥勒道场之称。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圣地”。梵净山地层古老,形成于元古代震旦纪,距今大约十至十四亿年;亚热带原生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存完好,八条河流发源于此,九十九溪,放射分流,处处如画,奇景遍地,具黄山之奇,峨嵋之秀,有“天下众名岳之宗”的美称。雨后初晴之际出现的佛光幻影,好似神佛显灵。梵净山生物资源丰富,有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有号称“中国鸽子树”的第三纪孑遗树种珙桐,有俗名娃娃鱼的大鲵等许多珍稀动植物。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的考察地区,令人去之若渴,遐想万千,心荡神迷。

9月3日,我们来到印江县,准备攀登梵净山。分队选派10余人组成梵净山考察组,成员,除我和刘民生外,还有:中科院综考会的韩裕丰、林钧枢、孔庆征、李明森、汤火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邹国础、杨云,南京大学的李明华,南京林学院的赵奇僧;韩裕丰任组长;包括自然地理、地貌、土壤、植被、草场、林业、牧业、水文等多种专业,平均年龄不过28岁。

4日,做登山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保障考察工作顺利进行,从当地雇请了荷枪实弹的民兵和挑运被褥、食品的民工,亦有10人之多。我们计划轻装上阵,除了考察队员必备之物-相机、罗盘、海拔表之外,背包之内只装有地形图、记录本、调查表、铅笔、测绳、卷尺之类的工作用品。此外,还有必备的绿色铝制军用水壶。

5日,一行20多人,从海拔大约400米的印江县城(峨岭镇)出发,向东徒步缓行,乌江支流印江而上,经土地堂,过郎溪镇,中午到达海拔750米的昔土坝。用毕午餐,稍事休息,继续前进,一路走来,脚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两岸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大都为石灰岩山地,亦有砾岩和砂岩出现。坡缓处,均已辟为梯田梯地,所种作物多为水稻、棉花。农民正忙于收割水稻,棉花正值花朵绽放。裸露地段,石牙发达,以蔷薇、悬钩子为主的藤刺灌丛比比皆是,草本植物以黄茅、菅草为主,局部可见稀疏的马尾松林和杉木林。林缘有水牛系留放牧;30-35度的山坡上,有数条黄牛自由采食,无人看管。村寨民居四周,常见以毛竹和方竹组成的竹林环绕,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此日行程65华里夜宿海拔约800米的张家坝。印江支流从该坝流过,虽为支流,但水大流急,浪花滚滚,飞舞四溅。河漫滩上可见稻田、棉地。林木稀疏,杂灌丛生,以真蕨和芒草为主。

6日,清晨找到一位老农,访问水稻、油茶、油桐分布上线与家畜饲养方式。早饭后,立即出发,循肖家河岸边的羊肠小道匆匆前进,没走多久,看到一株挺拔大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达30来米,树干粗壮,胸径约2.8米,3人方能合抱,被当地奉为“神树”。此树学名为贵州紫薇,属千屈菜科,在北京公园所见的紫薇,通常为灌木或小乔木,与前者同属不同种。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有的仔细察看,有的摄影留念。行至1080米的苏家坡,自然景观与昨日大不相同,多为板岩,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处处可见,主要树种为红栲、桢楠、润楠、甜槠、刺包米槠、多穗石栎、水青冈等。林中的青冈栎、水青冈、木荷、玉兰、花楸等植物,均是黔金丝猴经常采食的食品。山顶分布有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灌丛或草丛,主要种类有芒草、金茅、蕨类等。傍晚,抵达1300米的护国寺,住在当地一位采药老农陈国钧家里。陈大爷时年65岁,体魄健壮,性格豪爽,年轻时就经常陪同国内外学者进山考察。我们说明来意,他欣然同意充当向导。

7日,夜雨未停,山陡路滑,为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在护国寺一带工作一天,考察分成南北路,分头行动。工作中,不同专业各施其能,有的勾图,有的做样方,有的挖剖面,有的敲打岩石,有的远观近察,有的进行访问。雨时停时下,远观,乌云翻滚,森林时隐时现;近处,浓雾阵阵袭来,犹如雾水沐浴,疑似遁入混沌世界。下午归来后,在一层“大厅”,燃气柴火,烘烤被雨水淋湿的衣服,大家有说有笑,交谈所见趣事。一天忙碌,大都感到有点劳累,希望早点睡觉,但积习难改,还是按部就班,开会交流考察所得,而后挤在通铺上,呼呼大睡。

8日,阴转多云,由陈大爷在前带路,从西坡向山顶进发。本日行程不远,但高差较大,约1000米。我们快速攀登,不一会儿便气喘吁吁,好在盛夏已过,海拔又高,并不炎热。四下观望,附近山头缓坡处,森林荡然无存,均为草地。行至1400米,近旁始为密林。至1700米,见一座破庙-钟靈寺,周围皆箭竹灌丛或草丛。至1900米,转为山脊,路宽不足一米,此地叫做“鱼脊梁”,两侧陡峻异常,谷深可达250米。我们低头慢步,小心翼翼,无暇左顾右盼。沿途人迹罕见,没有旅游者,没有朝圣者,偶尔可见肩背竹篓的当地农民。山涧朵朵白云,在圆帽状发亮的常绿阔叶林冠之上,飘动翻舞,变幻莫测;不时薄云随微风从脚下飘过,似履云飞天,如神仙遨游。至2000米时,山脊两侧遍布杜鹃、青冈栎等组成的苔藓矮林,松萝满枝,长短不一的丝状体,颜色或绿或黄,随风肆意荡漾,翩翩起舞。松萝属于松萝科,地衣类植物,为环境未受污染的标志;入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一路考察、赏景,来到犹如利剑劈成的“剪刀峡”,这是登顶的必经之路,仅有一肩之宽,我们鱼贯而过。到达山顶,举目四望,无房无舍,昔日庙宇已成残垣断壁,无人修复;夜间只好栖身“叫化洞”。其实根本不能称其为洞,只是一块巨石遮盖下的凹穴而已。我们搜集了大量杜鹃枯枝落叶,堆在洞外,燃起篝火,一为防兽侵袭,二能熏驱虫蚊,三可驱寒取暖。同时采摘了不少竹叶,铺在地上,再盖上油布,隔潮防水,然后和衣而睡。由于洞穴太小,容纳不下20多人,于是将人分成二班,轮流睡觉和值班。这个夜晚,风清月朗,繁星满天,山林寂静,只有噼里啪啦的燃柴声和窃窃私语的说话声。

9日,来到梵净山顶峰,有一千枚岩构成的孤峰绝壁-金顶,突兀而立,挺拔峻峭,犹如擎天柱,高约50米。此地原有一座庙宇-无双寺,现已成废墟。环顾四周,皆为草地,林木稀少,一派荒凉景象。在此,每个专业依照各自的工作规范,考察一番。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沿山脊考察,我随另一路顺东南坡而下,进入沅江水系,山路两旁,林海茫茫,谷溪纵横,风光旖旎,诗意浓浓。一路考察,做样方、挖剖面,来到了1775米的廻香坪。继续下坡,在1600米处做样方调查,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至坐落在黑弯河畔的鱼坳后,未再东行,稍事休息,爬坡登山,原路复返“叫化洞”。两路人马见面,交流日间所获,谈论野外趣闻。有个考察队员十分走运,竟与剧毒无比的棋盘蛇意外相逢,虽受惊吓,但未遭伤害。因为人不犯蛇,蛇也不会犯人,打草惊蛇,蛇即逃遁,尽管蛇是冷血动物。

10日,原路下山,沿途补做植被样方、土壤剖面,采集标本,深入了解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访问森林植被保护和草地利用现状。晚上住宿护国寺。

  11日,一早,与陈大爷依依惜别。沿途走走停停,边赶路,边工作,腿、手、眼、耳、嘴、脑并用,尽量多获取一些第一手资料。夜间,再次住宿昔土坝。我们将近日考察结果进行汇总,初步整理垂直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原生性植被依次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1400米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00-1900米)、中山针叶林(1900-2200米)、矮林灌丛草甸(2200米以上);次生的灌丛草本植被依次为黄茅、菅草草丛(900米以下)、芒草、金茅草丛(900-1400米)、箭竹、芒草灌草丛(1500-1700米)、箭竹灌丛(1700-2200米)、杂类草草甸(2200米以上)。上述,分布高度因坡向不同有所差异;树种因母岩不同有所差别。此外,局部分布有次生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有以杉木、马尾松、红豆杉为主的低山针叶林和以枫杨、赤杨、枫香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与植被分布相适应,土壤为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红黄壤、黄壤、黄棕壤和灌丛草甸土。

12日,回到印江县城天色已晚,吃过晚饭,整理记录和样方资料,翻动植物标本。经过近10天的奔波,放松下来,有点劳累和困倦,但亲临梵净山,探索自然垂直分布规律,采集珍贵标本,饱览胜景的喜悦,久久萦绕在心,兴奋不已。遗憾的是,无缘金丝猴,未遇鸽子树,也没有看到佛光显现。

沧桑岁月五十年,闲暇网游梵净山,方知这块梵天净土,今非昔比更加灿烂。1986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得到了法律保障。人文景观得以恢复,不仅护国寺、承恩寺、镇国寺等老寺庙修缮一新,而且新建了大金佛寺,铸造了为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不仅金顶、蘑菇石、老鹰岩、太子石、万卷书等老景点依然引人入胜,而且新开辟了具有两个峰顶、两座佛殿的新金顶等诸多新景点。现今,狭路窄道已变成宽阔公路,汽车可直达2000米高的棉絮岭,为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进香者节省了许多时间和体力。庆幸绝世美景犹存,感叹人文景观巨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716183.html

上一篇:中科院西南科考队渡口分队的夭折
下一篇:空气CO2浓度倍增对典型草原植物光合生态特性的影响(一)
收藏 IP: 221.218.154.*| 热度|

17 王振亭 张珍坤 张忆文 王世喜 刘光银 曹裕波 孔梅 全嬿嬿 罗鹏 廖晓琳 李学宽 孟津 戴小华 高峡 戴新刚 rosejump trl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