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中科院综考会草地资源研究回溯 精选

已有 14842 次阅读 2013-3-20 20:43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科院, 综考会, 草地资源

中科院综考会成立于1956年,全名“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是兼具组织协调与资源研究的机构。1972年一度被撤销,并入地理所,1975年恢复重建,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2000年再度被撤销,与中科院地理所合并,新所取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综考会从此不复存在。

综考会在长达44年的历程中,共组织过几十项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和资源研究活动。其中有草地资源研究内容的考察队有十余个之多。从综考会成立之日起,草地资源便是重要考察研究内容之一。草地资源研究的对象是“以生长各类饲用植物为主,可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的土地类型”;在五、六十年代,一般称其为“草场”。目前大多数学者称其为“草地”,但有的学者称其为“草原”,有的则认为称“牧地”更为科学。本文将草场、草地和牧地视为同义词。

在综考会,承担草地资源研究任务的是草地资源组。该组除参加科考队之外,还承担过不少部委等部门下达的草地资源项目和课题。据回忆,曾经在该组从事过研究的人员有:廖国藩、张莉萍、陈兴瑶、黄瑞复、赵献英、杜占池、田效文、宝音乌力吉、高兆杉、姚彦臣、刘玉红、苏大学、杨汝荣、韩念勇、张振华、郭志芬、郭秀英、孙庆国、樊江文、钟华平、王淑强、刘建华等。在几十年的考察研究中,草地资源组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对象逐步拓宽,步步深入。从北方到南方,从区域到全国,从面到点,从天然草地到人工草地,从草地资源类型、分布、面积、产草量、载畜量、营养价值,到区划、开发、管理,再到系统工程、技术经济等,从利用、改良、保护等应用研究,到牧草生物学、生理生态学、营养生态学等应用基础研究。

纵观综考会草地资源研究史,当初最具特色的研究内容是:草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评价。现以此为主线,结合研究课题、内容和对象的动态变化,将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发展期、停滞期、鼎盛期、持续期、后续期五个阶段。

(一)发展期(1956~1966年)

1966年以前,为适应综合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植物草场组迅速壮大。到1965年,增至10人,即廖国藩、张莉萍、赵献英、黄瑞复、杜占池、田效文、高兆杉、宝音乌力吉、姚彦臣、刘玉红。

此间,中科院组织过15个综合考察队。其中有草地资源研究的有3个,即新疆综合考察队、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和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研究对象均为天然草地,研究内容主要为数质量综合评价与开发。

(1)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1956年,国务院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制定了“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其中第四项为“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综合考察及其开发方案的研究”。为此,中科院成立了直属单位-综合考察委员会,并组建了先后以李连捷和周立三为队长的疆综合考察队,该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了解新疆农、林、牧业生产现状、发展历史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查清其自然环境条件及演变规律,以及以农、林、牧、水为中心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为合理开发利用提出设想与方案。草地资源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廖国藩,来到北京,进入综考会,参加了由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组成的中科院新疆综考队植物草场组。通过4年的野外考察和2年的室内总结,对新疆各类草场资源的数量、质量与载畜量,进行了等级评价,并分别以县市、地区和全疆为单元进行了统计;查清了放牧场和割草场的类型、特征和经济价值,提出了开发途径这是首次按等级对我国草场资源进行数量和质量评价。在1978年出版的《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一书中的《天然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一章,部分反映了上述研究成果。

(2)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

1961年,在新疆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成立了以候德封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廖国藩、赵献英、黄瑞复、田效文、宝音乌力吉、姚彦臣等先后参加了该队考察工作。

1962年,考察正式开始,经过三年时间,完成了野外调查。通过总结,对内蒙古的草场类型和饲用植物营养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各旗县、专区(盟)和全区草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分等级进行了评价,并就其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建立基本草场等提出了方案。与新疆考察比较,增加了关于草场营养类型的评价。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专著《内蒙古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直到1980年才得以完稿出版。

(3)中国科学院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

1963年,国家制定了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要求综合考察工作由边疆向内地转移,

于是成立了以冯仲云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下设数个分队。

1964年,杜占池被分配到贵州农水分队,对贵州省东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专区的天然饲用植物和草场类型进行了考察

1965年,杜占池被调到川滇接壤分队,对四川与云南接壤地区的天然草场资源进行了考察。通过总结,对该地区的草场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其中统计项目包括:分县(市)、分类型、分等级的草场面积及其载畜量等。这是首次对我国南方地区的草场资源按等级进行数量和质量评价。这一年,高兆杉来到贵州农水分队,考察了黔西北的毕节专区和遵义专区的草场资源。

1966年,正当草场资源研究继续深入之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考察就此中断,研究成果未能公开发表。

(二)停滞期1967~1978年)

“文革”初期,野外考察全部停止。1966年下半年,先后发表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抓革命,促生产”的最指示,野外考察工作陆续开始,先后约有10个专项考察队(组)出队,均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只有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规模大、时间长、成果多。上述与草地资源有关的只有3个项目。加之,在“文革”后期综考会遭受到撤销-恢复的严重波折,原草场资源组人员流失过半,犹如雪上加霜,元气大伤,致使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下面简述与草地资源有关的三个项目。

(1)甘肃祁连山草场资源考察队

1966年成立祁连山考察队,到甘肃省肃南自治县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中途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1969年,重建祁连山队,再次对该地区草地资源进行考察。先后参加人员有赵献英、方德罗、刘玉红、乌力吉、高兆杉、苏大学等。通过考察,提出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草场资源评价”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区草场资与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2)青海玉树草场资源考察队

1970年,成立以王震环、杨绪山为队长的青海玉树草场考察队,计划对该地区的天然草场资源,人工饲料和畜牧业布局和生产潜力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但由于当时综考会面临撤销,人心涣散,考察后仅提出“东畜西迁”的草场条件及迁移界限的报告,就草草收兵回京。

这一年,中国科学院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综考会

1971年,综考会“连锅端”,人员全部中科院湖北“五七”干校;1972年返回北京,并入地理所;1973年按专业在中科院内进行对口分流。植物草场组人员大都到了植物所。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西藏)综合科学考察队

为加强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在1966—1968年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

1973年,成立了先后以冷冰和何希吾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但由于原综考会植物草场组人员已离开了地理所,所以均未参加青藏考察。

1975年,虽然中科院发文重新组建综考会。但由于有的已到调到京外工作,有的已在新单位从事新的研究,所以重返综考会的草地资源人员不足一半。因此,青藏考察野外工作虽然历时四年,但是参加草地资源考察的,却主要是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和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等协作单位的人员,主要有刘丰贤、董维惠、邓立友、包纯志、牟新待、谷安琳、乔秉钧、张普金等;只是到了后期,综考会才有新来的大学生郭志芬参加。

这次青藏考察,先后共有72个单位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参加,编著出版专著32部42本,规模之大,专业之多,前所未有。草场组写出《西藏草原》一书(谷安琳统稿)。该书主要内容有:西藏草原类型,发布,饲用植物,等级评定,载畜量,区划,合理利用和培育,以及草原类型图等。

(三)鼎盛期(1979~1990年)

这一时期,草地资源研究欣欣向荣,考察范围广阔,北到内蒙古,南至广东,西到青藏高原,南临东海之滨,处于全盛时期。人员增至12人,课题多达10余个。其中,农业部主持的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是重中之重;中科院组织的10个综考队有4个与草地资源有关;还有定位研究3项,其他课题3个。同时,研究领域较宽,著作数量大增。这个阶段,研究对象仍以天然草地为主,研究内容为资源评价、开发与草地管理并重,同时进行一些与草地管理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开始涉足人工草地。

(1)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

1979年,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根据《1978-1985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要求,下达了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和编写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的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办法,成立了北方和南方草场资源调查二个办公室,分别由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和中科院综考会负责。廖国藩和苏大学先后担任“南草办”主任,参加过这项工作的人员还有郭志芬、杨汝荣、郭秀英、刘建华等。下面重点记述由综考会负责的南方草地资源调查研究。

首先,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主持,综考会生物资源室草场资源组负责,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了《中国亚热带草场资源考察研究方法导论》,并从理论、技术和技能等方面对参加草调人员进行培训,接着便在部分省区展开调查。

1981年,对上述教材进行修改,组织编写了《中国南方草场资源调查方法导论及技术规程》(主编:廖国藩,刘德福),参加编写的还有郭志芬、苏大学等。随后,又举办了第二期草调人员培训班。

1983年,对第一个草场资源调查成果-湖南草场资源的考察报告、统计及资源图,进行验收;其后,又对各省(区)“草调”成果逐个验收。与此同时,综考会还先后参加主持了贵州省和西藏的草地调查;参加人员有:廖国藩、苏大学、郭志芬、郭秀英、杨汝荣等,

至1990年,南方十八省(区)草场资源调查成果全部完成验收。就此,历史10载,覆盖全国2000余县,耗资3000多万元的全国首次统一草地野外调查宣告结束。

在此期间,廖国藩发表了《向南方草山草坡要牛肉》一文(光明日报,1979年),引发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争鸣。1987年,廖国藩又与张其盈合作,发表了《开发我国第二个羊毛羊肉生产基地》一文(科技日报)。

(2)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试验红池坝草地-畜牧生态试验站

廖国藩等提出的在我国南方建立羊毛羊肉生产基地的建议,得到了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认可,于是将“南方草山草坡人工草地实验区”课题,列入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畜禽水产开发”项目。综考会所承担的“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试验”是其中专题之一;主持人为廖国藩、刘玉红,综考会参加人员还有樊江文、王淑强等。

1986年开始,以四川省巫溪县红池坝为基地,建立人工草地,养殖绵羊等畜禽。5年中,研究了人工草地的建设和综合管理技术,草食家畜饲养管理技术,圆满完成了攻关指标。取得了满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场资源的生态地理特征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

1979~1982年,赵献英、姚彦臣、杨汝荣等根据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建站的需要,对锡林河流域的草场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阐述了该地的生态环境,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类型,并对其生产量和质量进行了评价,估算了载畜量,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4)典型草原地区单子叶牧草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1987年,杜占池从植物所调回综考会,继续在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从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研究了以典型草原建群种羊草和大针茅为主的单子叶植物的光合生态特性,主要内容有:光合速率与土壤水分、光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的定量关系,光合速率日变化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刈割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等。旨在深入揭示草原物质生产规律和能流过程,综合分析草原群落生产率高低的原因,提高和预测草原光合生产力,并为划分草原植物生态学和生物学类型提出定量指标,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5)中科院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

依据“1978年~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的要求,1981年重新组建了以孙鸿烈为队长的中科院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察工作历时5年。综考会草地资源组的田效文、刘玉红、苏大学、孙庆国、韩念勇、张振华等参加了这项工作,研究内容主要为滇西北地区天然草场资源评价、饲用植物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6)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

依据《1980~1985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和《1978~199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

1980年组建了以席承藩为队长的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察工作历时9年,于1988年结束。考察工作分二期进行,第一期以赣南山区吉泰盆地为重点,第二期以国家计委和中科院下达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亚热带丘陵山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治理途径”为中心。草地资源专业主要是围绕农业区划、综合治理、资源开发和发展战略进行工作。参加植被草地资源研究的人员有:综考会的杨汝荣、廖国藩、郭志芬、韩念勇及植物所的杨宝珍、孔德珍等。

(7)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中科院,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以国土整治为主要目的综合考察。为此,1984年成立了以张友实为队长的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察历时6年。综考会草地资源与畜牧生态研究室的苏大学、王钟建和李玉祥参加这项考察,研究内容主要有草地的培育和保护,林草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建立不同类型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林牧结合经济带。此外,植物所的王义凤、姜恕负责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对草地植被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8)中科院西南地区资源开发考察队

依据全国“七五”科研项目“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战略研究”,1986年成立了以李文华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野外工作历时4年。综考会草地资源与畜牧生态研究室的黄文秀、田效文、杜占池、孙庆国、钟华平、梁飚参加了“西南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畜牧业基地建设”的考察研究,对该地区的天然草地与饲料资源进行了评价,对草地资源保护和人工草地建设等提出了建议。

(9)四川省宁南县饲草饲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宁南县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项目)

1987年,草地资源组的杜占池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宁南县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的子课题-“宁南县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对该县的饲草饲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了考察研究。

(10)南方红壤地区综合开发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中科院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试验站)

1988年,在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考队结束之后,正式建立中科院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试验站。基本任务为:研究我国中亚热带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水土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其监测、研究和示范,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建立丘陵地区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体系,并建设一个科学可行的示范样板。草地资源以及人工牧草种植,是该项研究中的重要组分,在“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的生产格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草地资源组的杨汝荣参加了这项工作。

(11)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从1989年开始.青藏队依据“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要求,对西藏东部

和南部,开展了一系列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先考察了“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制定了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其中草地资源与畜牧业是主要内容之一。草地资源与畜牧生态研究室的田效文、钟华平、李玉祥、梁飙、杜占池等参加了这项考察,编制了该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规划。

(四)持续期(1991~1996年)

1991年之后,人员有进有出,但数量变化不大,课题虽有所减少,但却是全国性草地资源研究出成果的时期,所以著作数量明显增加,处于持续发展时期。这个阶段,除继续进行天然草地评价、管理和基础研究外,人工草地研究投入的力量明显增多,呈现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并驾齐驱的态势。此外,还参与了西藏南部和东部一些地区,包括草地资源和畜牧业在内的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1)“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室内总结

1991年,开始对南、北方测定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历时5年。由“南草办”主编(苏大学)的《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由“北草办”主编(孟有达)的《中国草地资源数据》,以及由编委会主编(廖国藩、贾幼陵)的《中国草地资源》专著,于1992、1994、1996年陆续出版。这是我国的第一幅全国草地资源图,第一本全国草地资源数据集,第一部全国草地资源专著。

通过本次调查,摸清了中国草地资源的自然环境、天然草地类型、饲用植物类群及其组成,并从产草量、营养、载畜量和等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论述了各个自然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件、各类天然草地的分布、数量、产草量、载畜量、人工草地和牧业生产现状,以及草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保护措施,改良和建设途径。对草地资源数据进行了详尽统计,包括:所有草地类型的面积、产草量和载畜量;各省(区、市)不同等级的草地面积和载畜量及各县的草地面积和载畜量。在草地资源图上,标绘有800多个草地类型。这些成果,不仅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经济规划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规划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为科研单位积累了文献,而且为教学单位编写教材提供了资料。这次“草调”参加人员之多,调查范围之广,研究内容之深,以及资料和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前所未有;对草地工作人才的培养和草地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亦功不可没。可谓硕果累累。

(2)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中科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

这个项目是“七五”项目“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试验”的延续。1991年开始,1995年结束。主持人为黄文秀、刘玉红等,参加者有:杜占池、孙庆国、钟华平、樊江文、王淑强、李继由、梁飙、徐六康、王善敏等。与“七五”项目比较,除继续“七五”的应用项目之外,新增加了《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结构、生产力及其营养物质循环》、《人工草地的刈割演替》、《人工草地产草量与气候的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课题,此时,红池坝试验区已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研究统网络,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通过研究,制定了人工草地稳产高产的管理技术,利用筛选出的优良牧草所建立的混播草地,青草期比原来延长了2-3个月。选育出了牧草新品种-巫溪红三叶,依据营养元素循环特征,提出了合理施肥的种类、数量,施肥期,最佳刈割时间等。

(3)典型草原地带双子叶牧草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此阶段,杜占池和植物所的杨宗贵,主要研究了以豆科牧草为主的草原双子叶植物和栽培牧草的光合生态特性,主要包括:牧草的光合速率与土壤水分、光辐射和温度的定量关系,暗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大气二氧化氮浓度增高对牧草光合速率的影响等。

(4)优质牧草筛选及人工草地建设(中科院西藏高原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

钟华平等在中科院西藏高原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参加“藏南谷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与技术集成研究”。具体承担人工牧草种植试验研究。对引进牧草品种进行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筛选出近30个适宜高原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有的已在当雄和那曲等地中试和推广。

(5)南方红壤地区综合开发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中科院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试验站)

1991年之后,这项研究深入开展。杨汝荣继续从事牧草栽培和选育的研究,为综合开

发治理,建设立体农业,取得最佳效益做出了大量工作。

(6)天然草地改良和牧草青贮技术

樊江文、王淑强、钟华平等1990~1995年承担了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天然草地改良和牧草青贮技术”研究。

(7)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91-1992年,青藏队继续对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进行深入考察,制定了艾马岗和江北的农业综合开发区规划设计,对江当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同时还考察了尼洋河流域,制定了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综合规划。草地资源开发是重要内容之一。草地畜牧生态研究室的田效文、钟华平、李玉祥、孙庆国参加了这项工作。

1996年,综考会组建了包括草地和畜牧在内的12个专业组成的规划组,对昌都地区“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资源态势、区情、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纲要、综合开发规划、开发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各类规划。包括草地资源在内的畜牧业规划是其中之一。草地畜牧生态研究室的杨汝荣、王钟健参加了此项工作。

(五)后续期(1997~2000年)

从1997年到综考会被撤销期间,“老综考”陆续退休,没有新人进入,课题和人员逐渐减少。但是,由于继续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所以发表著作数量有增无减。此间,尚未退休的草地、畜牧专业人员,参加了与草地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和国草地资源第二次遥感调查等应用基础研究。

(1)草地群落退化潜脊的植物竞争关系和稳定性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97~1999年樊江文、杜占池、梁飙等在重庆市巫溪县进行了“草地群落退化潜脊的植物竞争关系和稳定性调控”的研究。主要内容主要为黑麦草与白三叶、鸭茅、白茅、芒草、绣线菊和地榆等6种植物之间,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的竞争关系,以系统分析黑麦草草地群落的发展、演替规律和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探讨其退化演替的机理,进而提出了通过控制水肥和利用强度,来调节植物的竞争关系,维持草地稳定的管理对策。

(2)草原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光合生态特征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997~2000年,杜占池和植物所博士后崔晓勇参加了吕达仁等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负责其中“草原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光合生态特征”的专题。研究了典型草原地区主要类型的群落、植物纲、植物科和植物种的叶面积指数动态特征,以及主要草原群落二氧化碳气体交换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动态。

(3)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研究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

1997~2000年,杜占池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负责“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研究。本项研究,利用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成果,按照重新设定的类型和区域,对其天然草地资源数据进行了重新归纳统计,并搜集了大量各类人工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物质含量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取得了如下进展:建立了以能量(代谢能)为中心的草地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天然和人工草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对我国各类人工草地生产力和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将四类牧地,即天然牧地、人工牧地、粮(经)草复合农牧地和乔(灌)草复合林牧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分类;提出用“牧地”一词来概括“以生长各类饲用植物为主,可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的这一土地类型。其群落类型包括:天然的草原、草甸、荒漠、灌丛、草丛、沼泽、冻原、疏林,以及人工栽培的饲用草地、灌丛和林地等。

(4)中国草地资源第二次遥感调查研究

1999-2000年,苏大学、刘建华、钟华平等20世纪末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草地资源遥感调查的数据源和草地类型判读依据。采用与八十年代全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相同的草地属性的界定标准和相同的草地分类系统对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库最新的1:25万土地利用数据中涉及到的草地、荒草地及与草地有关的疏林地、沼泽、盐碱地、滩地进行草地范围的重新界定。并运用路线调查和典型地区调查相结合的野外作业,建立草地资源遥感判读标志,经过综合分析、判定草地资源类型。然后,按照草地分类系统,对各类草地类型面积进行量算。并将八十年代中期全国草地资源首次统一调查所获l: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地图数字化,在相同的草地类型分类系统、相同比例尺和相同调查精度的背景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20世纪末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个时间段的草地资源图件数据,进行复合、叠加、分析、比较,建立了1:10万比例尺水平的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本底数据库,可快速查明中国草地资源的面积、类型和分布。


附录:中科院综考会草地资源著作目录

(一)天然草地

1.专著

[1]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主编:廖国藩).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贵州省农业厅畜牧局,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编:苏大学).贵州草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苏大学(主编).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编:廖国藩,贾幼陵).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苏大学.中国草地资源调查与地图编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2.天然草地资源调查研究

[1]中科院新疆综考队植物草场组.北疆放牧场和割草场的类型、特征及经济价值[A].新疆综合考察报告汇编[M].1957.(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2]廖国藩,沈长江.新疆天然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960年.(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3]中科院新疆综考队,新疆畜牧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然草场资源.1961.(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4]李德新,刘钟龄,雍世鹏,赵献英.伊克昭盟草场资源的特点和草场利用的若干问题.1963.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5]章祖同,廖国藩,等.呼盟岭北地区缺水草场开发利用途径.1963.(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6]廖国藩,谷锦柱,等.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天然草场类型的质量鉴定与天然草场类型的生产力特征.1963.(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7]贾愼修,廖国藩,谷锦柱.昭哲两盟天然草场资源的特征与评价.1963.(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8]杜占池,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1964.(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9]杜占池,黄威廉,刘民生.贵州铜仁专区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1964.(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10]杜占池,何妙光,孙玉平,等.安宁河谷草场资源评价.1966.(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

图书馆藏)

[11]杜占池,何妙光,李琼华,等.川滇黔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利用.1966.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12]杜占池,杨宗贵,等.川滇黔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数据.1966.(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13]田效文,廖国藩朱宗元.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资源概况.资源科学1977,(1).

[14]廖国藩.天然草场资源的合理利[A].新疆植被及其利用(M)(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5]廖国藩.向南方草山草坡要牛肉.光明日报,1979年8月10日.

[16]苏大学,甘发英.我国的牧业资源及其优势.资源科学,1981,(2).

[17]姚彦臣.西辽河流域草场资源及其生产力.中国草地学报,1982,(1).

[18]田效文.呼盟牧业四旗草场退化与资源管理.中国草地学报,1982,(2).

[19]赵献英.锡林河流域草场资源的特征及其管理利用问题.资源科学,1982,(1)

[20]廖国藩.关于我国亚热带农区草场畜牧业开发研究的探讨.资源科学,1983,(1).

[21]姚彦臣.内蒙古锡林河地区天然草原的评价.四川草原,1983,(4).

[22]姚彦臣.锡林河流域草场的主要类型及其生产量.中国草地学报。1983,(4).

[23]姚彦臣.矮灌丛草地的生产及其利用.草原与草坪.1983,(6).

[24]何昌茂,陈哲忠,余复陶,韩念勇.关于南方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的调查报告(鄂、赣组).中国草原,1983,(3).

[25]李志农廖国藩陆文高.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的考察报告(湘、桂组).中国草原,1983,(3).

[26]姚彦臣.山西省白羊草草地的特征及其经济评价.资源科学.1984,(4).

[27]姚彦臣.山西省草地资源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畜牧业合理布局.中国草地学报,1984,(1).

[28]孙鸿良,赵献英.试论我国温带草原生产力特征及其合理利用与开发建设的方向.资源科学.1984,(2).

[29]廖国藩苏大学田效文刘玉红姚彦臣.草场资源考察三十年.自然资源,1986,(3).

[30]廖国藩.关于我国南方草场资源与经济地带性的开发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2).

[31]杨汝荣.山西省草原概况和畜牧业发展方向.中国草原,1986,(1).

[32]杨汝荣.广西兴安县天然草地的生态类型及经济评价.中国草原,1986,(5).

[33]苏大学.中国南方天然草场类型分类的探讨,资源科学,1986,(2).

[34]姚彦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苔草、杂类草草甸的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动态的研究.四川草原,1987,(2).

[35]廖国藩,张其盈.开发我国第二个羊毛羊肉生产基地.科技日报,1987年10月22日.

[36]赵献英.喀喇沁旗植被的过渡性及牧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资源科学,1987,(3).

[37]苏大学.贵州天然草地资源的自然特征和评价.自然资源学报,1987,(2).

[38]韩念勇.利用亚热带丘陵草坡发展畜牧业的探讨.中国草原,1987,(1).

[39]郭秀英.试论我国南方草山草坡的治理与草场资源开发.中国草原,1987,(3).

[40]姚彦臣,李凤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天然草场地域特征和畜牧业发展趋势.资源科学,1987,(2).

[41]苏大学,廖国藩.兴建海南岛热带草地外向型商品肉牛基地.资源科学,1988,(1).

[42]杨汝荣.南岭山区的草地资源及合理利用.中国草原,1988,(1).

[43]杜占池.紫茎泽兰对畜牧业的危害与防治途径.中国草地,1988,(5).

[44]杜占池.川滇接壤地区常见野生饲用植物评价.草业科学,1989,6(3).

[45]杨铁民袁文成廖国藩.天津市草场资源与牛羊基地建设的战略研究.中国草地,1989,(4).

[46]姚彦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的经济特征及其经营管理.中国草地,1989,(5)

[47]姚彦臣.内蒙古干草原区沙地植被主要类型经济评价及其合理利用.四川草原,1990,(3).

[48]杨汝荣.南岭山区的草地资源与草地牧业发展。自然资源,1990,(6).

[49]杜占池.宁南的饲草饲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A].宁南县农村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研究[M].农业出版社,1991.

[50]田效文,天然草地与其他饲料资源[A].西南地区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主编:黄文秀)[M].科学出版社,1991.

[51]姚彦臣.开发草业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资源科学,1991,(3).

[52]王淑强.当前南方发展草食畜体系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解决模式的探讨.自然资源,1991(3).

[53]钟华平.西藏山南地区河谷五县饲草资源及其利用.资源科学,1991,(1).

[54]钟华平.藏南谷地饲草资源及其利用.中国草地学报,1991,(5).

[55]姚彦臣.我国锦鸡儿属灌丛草地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经济评价.中国草地学报,1992,(2).

[56]姚彦臣.黄土高原生物资源现状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贵州科学,1992,(3).

[57]姚彦臣.我国饲草饲料资源的生产现状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预测.草业科学,1992,(5).

[58]姚彦臣.我国草地资源的特性及其评价.四川草原,1992,(1).

[59]姚彦臣,杨汝荣.五台山地区草地资源类型的特点及合理开发利用与综合发展的建议.中国草地学报,1992,(4).

[60]姚彦臣.西辽河流域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前景.四川草原,1993,(1).

[61]苏大学.中国草地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生产力结构.草地学报,1994,(1).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中科院综考会(主编:孟有达)中国草地资源数据[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63]杨汝荣.南岭山区草地资源的垂直生产特征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四川草原,1994,(1).

[64]钟华平.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地区草地资源特点.自然资源学报,1994,(3).

[65]姚彦臣.内蒙古洮儿河流域草地资源特点与畜牧业发展潜力的分析.资源科.1994,(6).

[66]苏大学.西藏草地资源的结构与质量评价.草地学报,1995,3(2).

[67]姚彦臣.辽河西部流域草地资源与草食畜牧业发展潜力及对策的研究.四川草原,1996,(4).

[68]苏大学.中国湿草地中水禽栖息地及其水禽资源.自然资源,1996,(1).

[69]姚彦臣.略论我国草地资源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四川草原,1997,(1).

[70]姚彦臣.华北山区草地资源及其生产力的研究.四川草原,1997,(4).

[71]王淑强.饲草饲料规划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草业科学,1997,(1).

[72]苏大学.内蒙古东部草地开垦调查报告.中国牧业通讯,1998,(4).

[73]苏大学.中国南方草地的开发及生产潜力分析.草原与草坪,1998,(3).

[64]杨汝荣.红壤丘陵小流域生物生产能力分析.资源科学,1998,(S1).

[74]姚彦臣.华北山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四川草原,1998,(4).

[75]杜占池.关于牧地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的探讨.四川草原,1999,(2).

[76]苏大学.保护长江、黄河上中游的天然草地,防止水土流失[A].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M],1999.

[77]苏大学.草地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及洪水灾害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2).

[78]苏大学.保护草地,防止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森林与人类,1999,(2).

[79]闵庆文,杨汝荣.试论西藏草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建设途径[A].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M].2000.

[80]杨汝荣.中国西部草地退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M].2000.

[81]杨汝荣.南方红壤丘陵地区草地资源开发潜力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

[82]苏大学.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M],2000.

[83]苏大学.天然草原在防治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中的作用与地位.草地学报,2000,8(2).

[84]杨汝荣.用草地农业系统工程开发南方草地资源发展精准养殖业的可行性分析.中国草地,2001,(1).

[85]杜占池.我国饲用植物的中期生产量及载畜潜力预测.中国草地,2001,23(3).

[86]杜占池.我国牧地资源永续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对策.草业科学,2001,18(5).

[87]范小克,韩建国,苏大学.草业应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宏观经济研究2001,(9).

[88]杜占池.我国西部的南方省区草地资源及其开发[A].21世纪草业科学展望—国际草业(草地)学术大会论文集[M].中国农学通报(增刊),2001.

[89]苏大学.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草业与西部大开发(主编:洪紱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90]苏大学.西部草原治理与保护区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1).

[91]杨汝荣.西藏阿里地区草地退化现状与防治措施.中国草地,2002,(1).

[92]杨汝荣.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草业科学,2002,(1).

[93]苏大学,刘建华,钟华平,等。中国草地资源第二次遥感调查研究[A].现代草业科学进展[M],2002.

[94]范小克,韩建国,苏大学.草业应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草业科学,2002,(3).

[95]杜占池.我国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的生产能力及其开发,资源科学,2002,24(3).

[96]杜占池,杜菁昀.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营养价值比较研究.中国草地,2003,25(1).

[97]苏大学.西藏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A].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管理第四次学术交流会[M].2003.

[98]杨汝荣.西藏自治区草地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草业学报,2003,(6).

[99]王向阳,王济民,张蕙杰,杨汝荣.中国西部牧区退牧还草的政策支持.农业经济问题,2003,(7).

[100]苏大学.我国草地资源快速消失与保护对策[A].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草业科学增刊,2004.

[101]杨汝荣.关于退牧还草的意义和技术标准问题探讨.草业科学,2004,(2).

[102]苏大学.中国草地资源的安全战略研究[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M].2004.

[103]杜占池,樊江文,梁飚,刘建华.我国南方地区天然牧地营养价值和生产能力评价及其开发潜力.草业科学,2004,21(9).

[104]苏大学.西藏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草地学报,2005,(S1).

[105]刘建华,苏大学钟华平.黄土高原地区草地资源两次遥感调查比较研究.草地学报, 2005,(S1).

[106]苏大学.兴资源持续利用,科学防治沙尘暴[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M].2006.

[107]苏大学.论实施草原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草原与草坪,2006(1).

[108]苏大学.草地资源分类系统与评价.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主编:孙鸿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9]苏大学.中国草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主编:成升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0]苏大学.防治沙尘暴须坚持草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草地学报,2008,(2).

[111]杜占池.草原、草地与牧地辨析.草业与畜牧,2009,(7).

[112]杜占池.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一).科学网博文,2010.

[113]杜占池.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二).科学网博文,2010.

[114]杜占池.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三).科学网博文,2010.

[115]杜占池.我国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科学网博文,2011.

3.天然草地制图研究

[1]苏大学,谷锦柱,鲁征.1:500000黄土高原地区草地资源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1.

[2]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编辑委员会.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编制规范[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3]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编制委员会(主编:苏大学).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编制研究.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4]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编制委员会.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

[5]苏大学.1:100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编制与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6,11(1)..

[6]苏大学.1∶4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编制.草地学报,1996,(4).

[7]苏大学,鲁征,刘建华,等.1:4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苏大学(主编).1:4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说明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9]苏大学(主编).1:1000万中国草地类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

4.天然草地实验研究

[1]廖国藩,姚彦臣.羊草水分生态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中国草地学报,1980,(3).

[2]姚彦臣.放牧绵羊采食习性及其对蒿类草地的影响.草业科学.1984,(3).

[3]姚彦臣.放牧家畜对草地的物理影响.中国草地学报,1985,(4).

[4]姚彦臣.过牧冷蒿草地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初步研究.四川草原,1985,(4).

[5]姚彦臣.干草原植物群落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四川草原,1988,(2).

[6]杨宗贵,杜占池.喷施TS制剂对羊草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国草业科学,1988,5(3).

[7]杜占池,杨宗贵.三十烷醇对天然羊草草原优势禾草的影响[A].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4集(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杜占池,杨宗贵,崔骁勇.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5类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的比较研究.中国草地,2001,23(5).

5.草地生理生态研究

[1]杜占池,杨宗贵.十种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的关系.生态学报,1988,8(4).

[2]杜占池,杨宗贵.刈割对羊草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1989,13(4).

[3]杨宗贵,杜占池.不同生长时期羊草、大针茅光合速率与气温关系的比较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13(4).

[4]杜占池,杨宗贵.草地光合生态研究.自然资源,1990,(5).

[5]杨宗贵,杜占池不同生长时期羊草、大针茅光合速率与光照关系的比较研究.植物研究,1991.

[6]杜占池,杨宗贵羊草光合作用日进程类型的研究.自然资源,1992,(6).

[7]杜占池,杨宗贵.羊草和无芒雀麦叶片光合和蒸腾作用日进程特征的初步研究[A].作物与水分关系研究(主编:谢贤群,于沪宁)[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杜占池、杨宗贵.羊草光合能力的研究[A].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4集(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M],科学出版社,1992.

[9]杨宗贵,杜占池.不同生长时期冰草光合速率与气温关系的比较研究[A].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4集(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M],科学出版社,1992.

[10]杜占池,杨宗贵.羊草呼吸作用与温度、光照和土壤水分的关系.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1993.

[11]杜占池,杨宗贵.土壤水分对羊草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影响.植物学通报(增刊),1993,(10).

[12]王淑强.内蒙古草原四种主要禾本科牧草若干生理特性的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4,(4).

[13]杜占池,杨宗贵.不同土壤型羊草光合和蒸腾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植物学报,1995,37(1).

[14]Du Zhanchi,Yang Zonggui,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course of photosynthesis in three water ecotypegrasses from a typical steppe. Chinese Journal of Botany, 1995,7(2).

[15]杜占池,杨宗贵.温度对不同生育期冷蒿枝条净光合和暗呼吸速率的影响[A].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5集(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编)[M]).科学出版社,1997.

[16]杜占池,杨宗贵.扁蓿豆、冷蒿和木地肤枝条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关系的动态特征.草地学报,1997.

[17]杜占池,杨宗贵,崔骁勇.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中国草地,1999,(3).

[18]杜占池,杨宗贵.不同密度的羊草种群结构及其光照分布的研究.草地学报,1999,7(3).

[19]杜占池,杨宗贵.冰草叶片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草地学报,2000,8(3).

[20]崔骁勇,杜占池,王艳芬.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沙地植物群落光合特征的动态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

[21]崔骁勇,陈佐忠,杜占池.半干旱草原主要植物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的研究.草业学报,2001,10(2).

[22]杜菁昀,杜占池,崔骁勇.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常见植物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草业科学,2003,20(6).

[23]杜占池,杨宗贵.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温生态特性研究.科学网博文,2012.

[24]杜占池.CO2浓度倍增对羊草光合作用的光温生态特性的影响,科学网博文,2013.

[25]杜占池.CO2浓度倍增对羊草和大针茅光-光合特性的影响,科学网博文,2013.

[26]杜占池,杨宗贵.22种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光辐射关系的比较研究,科学网博文,2013.

[27]杜占池,杨宗贵.不同生态条件下大针茅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科学网博文,2014.

6.草地饲用植物研究

[1]富象乾,刘玉红贾幼陵.沙打旺种群分类问题的探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

[2]田效文.横断山区几种蓼属植物的饲用价值.资源科学,1985,(1).

[3]樊江文,刘玉红廖国藩,等.对红池坝野生鸭茅的初步研究[A].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4]樊江文,刘玉红廖国藩,等.对红池坝野生红三叶的初步研究.草业科学,1993,(2).

[5]刘玉红.我国西藏四种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草地学报,1994,(2).

[6]刘玉红.多枝黄芪的核型研究.草地学报,1994,(1).

[7]刘玉红,王善敏王东江.我国西藏四种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草地学报,1994,(2).

[8]王善敏,刘玉红许毓英,等.西藏砂生槐的核型分析.中国草地,1995,(4).

[9]王东江,刘玉红,王善敏.横断山区6种饲用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简报).草地学报,1995,(3).

[10]刘玉红,王善敏王荷生.论沙冬青属的染色体地理.地理研究,1996,(4).

[11]樊江文,刘玉红廖国藩.红池坝野生鸭茅生物学和生产特性的研究.四川草原,1997,(3).

7.草地研究方法

(1)草地资源研究方法

[1]南方草场资源调查科技办公室(主编:廖国藩,刘德福).中国南方草场资源调查方法导

论及技术规程[M].1981.(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2]苏大学,廖国藩.关于我国草地资源数据库的研究.畜牧兽医学报,1983,14(4).

[3]苏大学,廖国藩.草地资源数据库方法-SOCRATE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中国草原,1984,(4).

[4]苏大学,孟有达,武保国.NY/T635-2002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北京:标准出版社,2002.

[5]苏大学,张自和,陈佐忠,等.中国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分级指标的商榷[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M].2003年8月.

[6]苏大学,张自和,陈佐忠,胡兴宗.中国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分级指标的商榷.中国治沙沙产业研究(中国治沙沙业学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7]苏大学,张自和,陈佐忠,胡兴宗(起草).GB19377-2003中国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化分级指标国家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8]苏大学,刘建华钟华平,等.中国草地资源遥感快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草地学报,2005,(S1).

[9]杜占池.采用不同指标评价牧地载畜能力的比较研究.四川草原,2005,(9).

(2)草地生态研究方法

[10]杜占池,杨宗贵.草原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测定-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和同化室联用法[A].草地生态研究方法(主编:姜恕)[M].农业出版社,1988.

[11]林舜华,杜占池,李海涛,等.植物及其群落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测定[A].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察与分析(主编:董明)[M]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12]杜占池,胡春胜,黄建辉,等.植物群落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的测定[A].同上.

[13]杜占池.测定草原植物群落叶面积的适用方法的研究[A].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5集(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编)[M].科学出版社,1997.

[14]杜占池,杨宗贵.草原植物叶片光合速率测值与叶室气封量和流量关系的研究[A].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5集(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编)[M].科学出版社,1997.

(二)人工草地

1.人工草地管理实验研究

[1]杜占池,杨宗贵.人工羊草草地喷施三十烷醇的生态效应.中国草地,1987,(3).

[2]杜占池,杨宗贵.三十烷醇对栽培羊草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中国草地,1988,(5).

[3]胡民强,王淑强,廖国藩,等.红池坝人工草地放牧强度试验.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5).

[4]胡民强,廖国藩,刘玉红,等.亚热带中山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与草地植物产量和放牧家畜

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草业科学,1992,(2).

[5]樊江文,刘玉红,等.红三叶、鸭茅人工草地群落混播技术研究[A].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

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6]樊江文,刘玉红,等.红三叶、鸭茅人工草地群落施肥试验研究[A].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

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7]王淑强,刘玉红,廖国藩,等.人工草地合理的放牧高度与留茬高度的模拟试验[A].亚

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

1992.

[8]王淑强,刘玉红,廖国藩,等.人工草地杂草防除研究.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

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9]樊江文刘玉红廖国藩,等.红三叶和鸭茅牧草刈割利用特性的研究.四川草原,1994,

(4).

[10]王淑强.红池坝人工草地放牧方式和放牧强度的研究.草地学报,1995,(3).

[11]王淑强,胡直友,李兆方.不同放牧强度对红三叶、黑麦草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1996,(3).

[12]王淑强,李兆方,胡直友,等.人工草地绵羊放牧与割草综合利用的研究.草地学报,1996,

(3).

[13]王淑强,梁飙,胡直友.红池坝人工草地恶性野灯心草的控制研究.草业科学,1996,(4).

[14]高永革,樊江文,等,草地生态与生产[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5]杨汝荣,蒋世逵,陈永瑞.红壤丘陵区果园内套种牧草的综合效益分析.资源科学,1998,(S1).

[16]杨汝荣.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工程发展南方精准养殖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

[17]钟华平,樊江文,杜占池,梁飚.黑麦草人工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研究.草业科学,2003,20(6).

[18]樊江文,钟华平,梁飚,杜占池.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黑麦草与其他6种植物的竞争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

[19]钟华平,樊江文,杜占池,等.黑麦草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草业科学,2004,21(5).

[20]樊江文,钟华平,杜占池,等.草地植物竞争的研究.草业学报,2004,13(3).

[21]钟华平,樊江文,杜占池,等.白三叶人工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研究.草业学报,2006,15(1).

[22]钟华平,樊江文,胡中民,杜占池,等.白三叶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草业学报,2006,15(4).

2.人工草地结构与生产力研究

[1]樊江文,廖国藩,刘玉红,等.红三叶、鸭茅群落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力动态的初步研

究[A].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

版社,1992.

[2]王淑强,陈宗玉,等.在不同利用条件下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变化研究[A]. 亚热带中高山

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3]杜占池.我国不同类型人工牧地生产力的比较研究.四川草原,2004.(3).

[4]樊江文,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种群生物量和叶面积的时空结构特征.草地学报,

2004,12(3).

[5]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结构(1)红三叶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外貌结构特

征.科学网博文,2012.

[6]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结构.(2)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初级产物的积累量

结构.科学网博文,2012.

[7]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结构(3)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同化器官的结构

特征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科学网博文,2012

[8]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结构(4)红三叶草地生态系统中气候因子及其

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科学网博文,2012.

3.牧草化学元素与营养价值研究

[1]钟华平,杜占池.红三叶N、P、K、Ca、Mg元素含量与动态.草地学报,1995,3(2).

[2]钟华平,杜占池.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鸭茅、红三叶-鸭茅人工测定群落生物量动态研究.草地学报,1995,3(3).

[3]钟华平,孙庆国,杜占池.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刈割演替研究.自然资源,1996,(5).

[4]杜占池,李继由,钟华平.不同利用期对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速率的影响.草地学报,1996,4(4).

[5]钟华平,杜占池.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鸭茅凋落物分解速率与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中国草地,1997,(6).

[6]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植物生态学报,1998,22(2).

[7]杜占池,钟华平.川东红池坝地区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土壤和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特征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8,22(4).

[8]杜占池.我国各类人工牧地的营养价值评价.四川草原,2001,(2).

[9]杜占池,钟华平.施肥对红三叶群落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四川草原,2001,(4).

[10]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种群的营养价值动态特征[A].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M].草业科学(增刊),2002.

[11]杜占池,钟华平.施肥对红三叶草地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中国草地,2002,24(1).

[12]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人工草地群落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与动态特征.草业科学,2002,19(6).

[13]杜占池,杜菁昀.几种优良人工牧草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四川草原,2003,(1).

[14]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种群叶片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释放动态.草业科学,2003,20(7).

[15]钟华平,杜占池,樊江文.红三叶人工草地微量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积累量的分配与动态特征.草业学报,2003,12(5).

[16]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种群生物积累速率动态的研究.中国草地,2004,25(1).

[17]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种群光合器官的动态特征.草业学报,2004,13(1).

[18]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叶片在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变化的比较研究.四川草原,2005,(1).

[19]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草业学报,2005,14(6).

[20]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李继由.不同利用期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积累量的研究.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6,14(1).

[21]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及其相关性研究.草业科学,2007.24(3).

[22]Du Z C, Fan J W, and ZhongH P..Biological absorbing capacity ofnutrient elements in some temperate tame grasses. Multifunctional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Volume 1. Edited by Organizing Committee of2008 IGC/ IRC Conference.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8.

[23]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化学元素的生物吸收能力研究.草业学报,2008,17(2).

[24]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1).科学网博文,

2011.

[25]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2).红三叶的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动态.科学网博文,2011.

[26]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3).红三叶矿质元素相对生物吸收能力.科学网博文,2011.

[27]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4).红三叶群落

的矿质元素积累特征.科学网博文,2011.

[28]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5)红三叶种群凋

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矿质元素的变化..科学网博文,2011.

[29]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6)红三叶草地矿质元素的生物循环.科学网博文,2012.

[30]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7).刈割时期对红

三叶种群矿质元素特征的影响.科学网博文,2012.

[31]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矿质元素的数量特征(8)施肥对红三叶

群落矿质元素特征的影响.科学网博文,2012.

[32]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不同器官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特征。科学网博文,2013.

[33]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不同器官矿质元素生物吸收能力的比较研究。科学网博文,2013.

4.人工牧草研究

[1]刘玉红.草木樨属(Melilotus)九个种的核型比较研究.植物研究,1984,(4).

[2]刘玉红.我国11种披碱草的核型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4).

[3]刘玉红.野豌豆属五种牧草的核型分析.中国草地学报,1986,(5).

[4]刘玉红.八种野豌豆属植物的核型研究.遗传学报,1988,(6).

[5]刘玉红,樊江文,等.野生牧草引种和筛选试验研究[A].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6]从德国引进牧草及饲料作物在红池坝品比筛选试验[A].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主编:廖国藩,刘玉红)[M].文津出版社,1992.

[7]刘玉红,王淑强,王善敏.鸭茅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简报).草地学报,1995,(2).

[8]陈默君,朱勇刘玉红.苜蓿抗乙硫氨酸(ETH)变异体的初步筛选.草地学报,1996,(3).

[9]王淑强,王善敏.刘玉红新麦草幼穗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草地学报,1997,(3).

[10]刘玉红,肖飚袁昌定.红池坝牧草引种试验研究.草地学报,1997,(2).

[11]杨汝荣.王草的品种源问题与植物生产性能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4).

2013.03.20

2014.04.12(补充与编辑专著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672307.html

上一篇:我国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诞生记-在中科院草原站创业二十年
下一篇:中科院紫胶资源考察研究记述
收藏 IP: 123.116.0.*| 热度|

9 张红旗 柳海涛 赵斌 吴飞 白图格吉扎布 王进欣 陈永 oxygen2010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