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翻看资料,发现1月末到2月初短短几天内,历史上竟然有多起著名航天事故发生。扼腕叹息的同时,更祈盼这些先驱者的牺牲的事迹超越国界,作为科学探索中无比珍贵的经验教训而不断警醒后人。
首先是阿波罗1号飞船灾难。1967年1月27日下午,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某发射台上土星号运载火箭顶部的阿波罗1号飞船进行一次常规模拟测试中,指令舱突然起火,大火致使三名宇航员17秒内全部丧生。他们是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Virgil Grissom)、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驾驶员罗杰·查菲(Roger Chaffee)。
事故原因据分析是由于某处裸露的电线火花所引起,并在舱内的纯氧环境下导致剧烈燃烧。他们曾试图逃生,但巨大的压力使舱门无法短时间内打开,因为密封的需要,舱门都是向内开的,超高的压力下更无法轻易打开,宇航服作为最后的屏障也没能阻止大火的蔓延,他们的身体都被严重烧灼。灾难发生后,阿波罗计划一度被中止,直至后来在很多方面进行改进设计,比如将发射时的舱内压强控制、纯氧环境变为接近大气的氧氮混合状态、舱门改为最短10秒内向外开启、电线线路的重新设计与绝缘保护、航天服材料的改变等等,这起事故的发生为后来的阿波罗计划扫清了许多危险隐患,使69年的登月壮举得以顺利完成,应该说是功不可没。
其次是十九年后,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角上空刚起飞73秒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其第十次发射不久于空中解体,机上7名机组成员全部殒命。他们是迪克·斯科比(Francis Scobee)、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Smith)、罗讷德·麦克内尔(RonaldMcNair)、埃里森·奥尼佐卡(鬼冢承二EllisonOnizuka)、克丽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McAuliffe)、格雷戈里·贾维斯(GregoryJarvis)和朱迪斯·蕾斯尼克(JudithResnik)。其中包含两名女宇航员。特别是麦考利夫是一位有名的中学女教师,按计划她将在太空通过电视直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和几项科学表演,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小学生在电视机前直接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发生,引起了全世界关注与哀悼。
事故的调查结果认定由于发射时气温较低,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密封环失效,使得固体火箭助推器内的高压高热气体泄漏所致。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也是调查委员会中的一员,在一场电视广播的听证会上,他以他特有的方式,通过一个直观的演示实验向公众展示了可信的判断:先将O型环浸泡在一杯冰水中一段时间后,再用钳子夹出来,在钳子作用下O型环性的弹性好像已经消失。从而证明事故的起因就是一个小小的密封环。这个调查过程后来被搬上了银幕,重点刻画了费曼的工作,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名字就叫做《挑战者号》,值得一看。
再一次灾难发生在16年后的2003年2月1日,相信很多中国人也记忆犹新,正好是那年的大年初一。哥伦比亚号完成太空科学研究任务返航,在进入大气层时,于德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解体,造成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他们是:里克·哈兹班德(Rick Husband)、威廉姆·麦库(William McCool)、麦克尔·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卡尔帕纳·楚拉(Kalpana Chawla)、大卫·布朗(David Brown)、劳瑞尔·克拉克(Laurel Clark)、伊兰·拉蒙(Ilan Ramon),也有两位女宇航员。
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发射时航天飞机外储箱上的绝热材料碎片脱落并击中哥伦比亚号左翼前缘,损坏了航天飞机已经老化的热防护系统,当飞行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后,千余摄氏度的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隔热板缝隙入侵,最终造成解体坠毁。这次任务的失败成为人类首架航天飞机的告别之旅,并最终导致航天飞机的全部退役。另外,它还搭载了全球征集的6个国家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结果当然令人遗憾。有不少人质疑NASA仍然没有汲取挑战者号的惨痛教训,对个别细节的忽视最终使灾难重演…
尽管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工具,我们也不应选择遗忘。人类社会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突发灾难也往往如影随行,巨系统的复杂控制的研究似乎还远远不够。衷心希望与人类安全相关的科技工作者更以之为鉴,而不仅仅把它们当作增加的一则案例…
此外,那些可敬的先驱者们既是美国的国家英雄更是全人类的勇士,为人类探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铭记。如同阿波罗1号发射台上那块纪念牌上镌刻的让人热泪盈眶的名言:“They gave their lives inservice to their country in the ongoing exploration of humankind's final frontier. Remember them not for how they died but for those ideals for which they lived.”我曾试着这样翻译:“他们在探索人类最后的疆界时为国家奉献出生命。纪念他们不是为了记住他们如何横死,而是为了牢记他们为理想如何去生。”
P.s.写作此文中惊悉2月4日台湾复兴航空空难,在此谨向事故中死难者致以深深的哀悼!还是重复那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