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朋友发给我一个故事,我把它照录在下面:
欧洲某些国家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说以他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他很乐意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在留学的几年期间,他一共因逃票被抓了三次。
他毕业后,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他向许多跨国大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因为他知道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可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那为什么不收天下英才为贵公司所用?
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么较真?以后改还不行?
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佣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佣你的公司,因为没人会冒这个险的。
这位仁兄在心中暗骂多声“打倒帝国主义”之后,决定回国发展。由于有着海归派的金字招牌,他成为某个大学的副教授,并有望于最近被提升为教授。
看了之后,我不能判断它是真事还是编造的故事。不过它让我想起一件我亲自遇到的事,让我联想好多。最后我倒是相信那是真实的故事。
那是在2001年,我和老伴访问美国。一天晚上在芝加哥和老伴的一位学生聊天,中间这位学生去洗衣房拿预先在公共洗衣机上洗完的衣服。过一会,她抱了一堆衣服回来,并且很气愤地拿着一把5分钱的硬币对我们说,“中国人的名声就被这些人给糟蹋完了”。紧接着她解释说,这是照看洗衣机的她很熟悉的那位黑人老太太给他的。老太太说这种事肯定是你们中国留学生干的。原来在洗衣房内有许多台洗衣机,每一台都是只要把1/4美元的硬币投入,洗衣机便会给你洗。有一些中国留学生,知道这个窍门,投入国内的5分钱的人民币当1/4美元的硬币照样能够开动洗衣机。于是不少留学生便从国内带来许多5分的硬币,在美国当1/4美元使用,这部分人占尽了小便宜,不过也给中国人丢脸。所以老伴的那个学生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回国后,我把这件事讲给一位年轻人。他说:“武老师你太大惊小怪了,在一所名声很大的出国外语培训学校的课堂上,讲课的老师就公开教给学生这个窍门。说国内的5分钱硬币在美国可以当1/4美元用。”在美国不仅洗衣房,还有打电话上厕所进公园等等,处处都用硬币。
联想到另外一件事。那是在1982年底。我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作访问学者。有一位在那里攻读博士生的学生经常跟我聊天,有一天谈到考试,他说,他刚来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很少,教授考试多用拿回家去(take home)的方式,做完了题下一次交给教授。这几年中国留学生多了,拿回家去就很少了。因为中国留学生,多数是集体做题,答案相互抄,结果都一个样。很难判分。
这些事让我认定,我们的教育更重视人们的才能。而越来越忽视人们的道德操守。这又使我想起19世纪末在中国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傅兰雅,他说:“外国的武器,外国的操练,外国的兵舰都已试用过了,可是都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现成的、合适的人员来使用它们。这种人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他们必须先接受训练和进行教育。……不难看出,中国最大的需要,是道德和精神的复兴,智力的复兴次之。只有智力的开发而不伴随道德的或精神的成就,决不能满足中国永久的需要,甚至也不能帮助她从容应付目前的危急。”
而我们现在其实是想用金钱来购买人才的。这种人,1/4美元、一张公交车票,就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人格已经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在官员中、企业家中、教授院士中都有,而且比例在增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