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葛肖虹

博文

谈谈地学的创新 精选

已有 9817 次阅读 2011-5-8 23: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南京, office, style

最近到南京参加41113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600多人,年轻人居多,尤其硕士、博士,可谓盛会。我、万天丰教授和钟大赉、马瑾院士等七十多岁者已近成孑遗,我的学生张培震、刘俊来、赵越、杨振宇、肖文交、李三忠、赵国春等一批中年学者已成某区域或某一学科领域的精英和领军人,他们分别是新产生的全国构造专业委员会的主任、秘书长和主要委员,他们和许多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琳琅满目,说明我国构造地质学界的蓬勃兴旺,后继多人,可喜可贺。

与会期间和之后,我结合自己和学生们成长的经历思考了一个问题:地学如何创新?如何使后来者更快成长?我想了四点供年轻的同行们参考:

1.            热情 凡欲创新者必定要热爱地学,热爱自己从事的学科。从古到今概莫能外,李四光先学造船(打下了力学、材料学的基础)后学地质,1926年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是第一个中国学者用地质力学观念来解释全球构造;同是1926年,翁文灏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发表的《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中,首次提出我国燕山地区中生代存在阿尔卑斯式的造山运动,并命名为“燕山运动”。两篇论文振聋发聩,都在国际地学界引起了巨大的振动和反响,而他们时年都是37岁,说明创新不在年高,关键是对科学的热情和敏感。

2.           积累  没有辛勤、扎实科学实践的积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我常和学生们讲,我对中国西部构造的创新认识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可以说所有的新认识都是在野外,面对纷繁的地质现象思考而产生的,第一年形成的认识,也许在第二年就被推翻,又产生了新的认识,随着研究区域的扩展,科学认识也在扩展,这就是科学的积累。积累除了自己的实践以外,还必须有间接积累,那就是认真读书。我年轻时一位老先生告诉我“读书不能浅尝辄止,经典著作、大学问家的书一定要精读、反复读”我从1961年大学毕业后就在长春地质学院教“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对于李四光、黄汲清、张文佑、朱夏等大家的著作,可以说我做到了“精读、反复读”,而且不断在野外去验证、检验。有幸的是,我都有机会亲自和他们各位当面讨论野外实际和他们论著结论相符与不符的问题,这使我受益非浅,首先是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与谦和宽容的大家风范,让我知道他们的著作中哪些是非常精到的认识,哪些是他们自己也把握不准有待讨论和发展的问题,这就启发我应该从哪些地方去深入研究探索。现在年轻人条件好了,什么都可以复制,但是精读名著的习惯差了,这是需要改变的。另外,在当今浮躁、急功近利的环境下,一些本来很好的年轻精英也会为了急于得到“杰青”之类的称号,刻意去迎合某些专家、院士推崇的学术潮流,不注意辛勤、扎实的科学检验,仅仅根据很有限的地球化学数据和比较泛泛的野外工作就得出重大的区域构造“新认识”,这种所谓的创新就更不足取了。

3.           视野  有了科学实践的积累,一定要打开自己的视野,在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去检验、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才会知己知彼,恰如其分地去创新。我在柴达木盆地研究了近二十年,但把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形成和青藏高原隆升结合起来的认识,却是在2000年参加了第15届喜马拉雅构造国际研讨会(15HKT)有幸结识了刘东生院士之后,正是刘先生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理念启发了我,使我开始关注青藏高原隆升的期次与环境效应的关系,近年又把青藏高原初次隆升的规模扩展到闽粤地区,提出了“青藏-闽粤初始高原”的认识。我想这种视野的扩展得益于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一些有识之士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另外就是广泛阅读大量科学文献。我已是73岁的退休老教师,为了编写教材仍然需要不断阅读参考文献、不断学习新知,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和教材。有积累没有视野,就会把局部认识当作全局认识,把前人早就获得的认识当作自己的新发现,这是当今学术界屡见不鲜的现象,我以为这不能怪罪年轻人,而应该怪罪目前对硕士、博士和年轻学者的评价、奖励机制,“重量而不重质”,不切实际地鼓励“创新”,鼓励“轰动效应”是学术浮躁,把年轻人引入歧途的罪魁。

4.           思考  有积累、有视野还要善于思考,因为有思考才能辨别真伪,不盲从跟随潮流。上世纪20年代世界地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潮流是欧美学者创立的地槽-地台学说,而李四光通过博览群书,对比分析,却敏感地接受了以维也纳学者徐士为代表的当时还很弱小的活动论学派的新思潮,并在1926年创立了地质力学。说明创新过程中视野和思考的重要。 但是思考不应该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宁静才能致远,任何真正的创新都是在静静的思考中诞生的,功利性强的思考势必浮躁,浮躁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的。现在很多人是“屁股指挥脑子”,屁股坐在哪位院士、老板、公司经理、部门首长的线上,脑子、嘴巴就跟着屁股走。在官本位统治一切的今天,当了官,有了权,就有了钱,可以有几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经费,而且“官升必然学问长”,会有一大批“屁股指挥脑子”的人去跟随、捧场,这样的大项目能够“创”出什么“新”呢?只有天晓得!在这种体制下还会培养出一批大大小小的御用学者、衙内专家,他们不仅“屁股指挥脑子”,而且是眼睛长在头顶,只看首长和某些院士的眼色,揣摸领导的意图,他们的“创新”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获得首长、某些院士的亲睐和褒奖,可以继续升迁。学会思考也包括了能够敏锐地去识别这些伪学者、假专家,不去学他们,更不与他们为伍,做一个有正直人格的科学人

       我希望有志于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真正创新成果的中青年学者记住这八个字:“热情、积累、视野、思考”,预祝你们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65-442045.html

上一篇:日本仙台9.0级地震成因浅析
下一篇:执着才能成事
收藏 IP: 123.113.112.*| 热度|

36 翟远征 杨华磊 毛宁波 王艳玲 罗文行 陈辉 朱志敏 吕洪波 陈儒军 陈远川 宁佳 杨学祥 何小虎 曹凯 罗浩 刘继顺 翟德高 曾宇怀 孟津 杨劲松 葛荣峰 孙海涛 田景雄 彭真明 张乾兵 李晓剑 刘晓光 李成 aichengzhang RockGL Majorite liguoshuai 宋敦江 geowk liangfeng XUANB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