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说到诗人之间喜欢唱和,以至一唱数和。究其原因,可能一是某诗确是好诗,读者阅后有感于心,遂生唱和之念;二是诗本身并不咋滴,由于作者的名誉和地位或所述“兹事体大”而使人顿生仰慕攀附之意。比如,唐代有个贾至贾舍人(何许人也,在下不去追究,应该是皇帝身边的一个高官),写了一首七律《早朝大明宫》: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老干体,甚至尾联的平仄不对,内容上无甚可取之处。但是诗里面所描述的事情令人羡慕啊。你想想,一个读书人,如果能够混到见皇帝像吃家常便饭一样容易的程度,那应该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不写首诗或写篇文章来记录一下岂非锦衣夜行了?据说贾舍人的这首诗一出笼,立即和诗者蜂拥而起,不计其数。但由于中国历来讲究“文以名传”或“名以文传”,所以千载之后,贾舍人这首诗的和作只有岑参、王维和杜甫的三首“传”了下来。先看边塞诗人岑参的和作:
和贾舍人大明宫早朝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在内容上,只是尽力铺设早朝的庄严隆重而已,无甚价值。和诗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表示谦卑,都恰到好处。
再来看看田园诗人王维的和作:
和贾舍人大明宫早朝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到凤池头。
同样,这首和诗也全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内容也无甚足取。但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氛围与皇帝的威仪。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尤其是颔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气势恢宏,以至被很多古典白话小说引用于皇帝早朝的场面。今人不知此联之妙,大概“阊阖”、“冕旒”两个词已经成为“死词”的缘故。当然,尾联“失粘”,犯了跟原作同样的毛病,成了名副其实的“和作”了,呵呵。而且王维经常喜欢犯“失粘”之类的毛病,比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来看看诗圣杜甫的和作:
和贾舍人大明宫早朝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有意思的是,虽然后世对这三个同代诗人的排名是杜甫、王维、岑参,但对这三首诗的排名刚好倒了过来。比如蘅塘退士在编次《唐诗三百首》时甚至根本不把原诗和杜甫的和作编进去,只选了岑参和王维的两首和作。可见,古人在评定一首诗的好坏时,意在先,而格律次之。否则,王维的和作在格律上是逊于岑、杜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