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体诗词发展到今天,其生命力已经日薄西山,可谓奄奄一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多数人基本上“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大概是不外有二:一是旧体诗词中大量存在“用典”现象,有些诗词甚至“一诗数典”。在博览全书(指文艺史地类)方面,今人恐怕难胜古人。所以在方家眼里,觉得某首诗词中的某典故用的妙不可言,但在常人看来却是不知所云因而味同嚼蜡。二是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古诗词中的一些字词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冷僻,甚至有人说是“死字死词”,即当代的人际交往、生活起居以及办公徇私中不再使用那些字词。
但旧体诗词发展到今天也不容易,毕竟算得上国粹。所以很多诗词大家及爱好者不忍其烟消云灭,试图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学艺术。于是有这样一批人身体力行,炼石补天,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此,有人提倡在诗词中使用现人皆知的“当代典故”,以使得雅俗共赏涉笔成趣。也有人提倡把一些现存的俚语、外来语及时引入诗词的创作中。比如,网络论坛上有个笔名叫lizi的诗人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且看:
蛋在生前多白扯,肉于死后便红烧。-- 这是化用俚语和戏谑语。
终无鱼腹藏伊妹,但有羊鞭斗伟哥。-- 这是活用现代典故和外来语。
说话多提三代表,搓麻巨爱四人帮。-- 这是别解政治名词。
一网消磨黄永胜,卅元补贴白求恩。-- 这是别解人名(黄,指色情)。
盛世断无钱反动,讲章或有字强奸。-- 这是别解现代语。
其实,及时将同时代充满生命力的字词引入诗词的创作,金末元初的诗词大家元好问是做得非常出色的。下面这首《江城子 寄德新丈》即可略见一斑:
春风花柳日相催,淅江梅,腊前开。
开遍山桃,恰到野酴醿。
商岭东来三百里,红作阵,绿成堆。
半山亭下钓鱼台,拂层崖,坐苍苔。
林影湖光,佳处两三杯。
恨杀玉溪王老子,忙个甚,不同来。
其中的“忙个甚”就是山西的俚语或者方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