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考中考试分数的地位是极端化的。在高校,考研的分数在地位上逐步下降,而面试的分数在地位上逐步上升。而在申请审核制中,在本科的班级排名依然是以考试分数为基本判据的。人们普遍的认为以分数论英才是比较公平的。这个传统观点甚至可以回溯到过去的科举制。
针对以分数作为选才标准,对于英文的TOFEL考试的成功破解产出了一批基本不能使用英语,但TOFEL考试高分的留学生。迫使国外大学纷纷以雅词或GRE分数为准。也就是增加人为打分的成分。也就是降低书面答题分数的地位。
这是已经有近20年历史性演化的历程。换句话说,人们怀疑分数的客观性。
在很多高校,试卷是有标准答案的,尤其是考试人数多时。这被认为是为了公平性。但是,对任何一门课程,一个教师的出题或一个教研室的出题总是有规律可寻的,尤其是在指定不及格人数低于某个百分比时。这样,就有了对付考试的办法了。
最为普遍的办法是把历届的考卷搞来,在根据讲课老师的提示,在考前组织出若干份复习资料(也就是3,4页A4复印的可能题目的标准答案)。这类资料的流行程度基本上能达到60%的学生使用。
这就是学生的才智!如果给这类学生不及格,那么学校会找老师算账。试卷被学生绑架了。这是我国高校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根本不用听课,依赖这几张纸片就能及格。而且,更为可笑的是,在命中率很高时,少数不听课的得高分,不使用“标准答案”的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可能是低分。
为了公平性牺牲了客观性。
要提高试卷的客观性就必须在出题上做文章。也就是以主观给分题为主,而不出所谓的标准答案题。这样一来,改卷的工作量就很大了,而且,一旦学生投诉,出卷老师也未必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基本上很少教师会这样来考试。
因此,在指定不及格人数低于某个百分比的条件下,试卷是越来越公平(越来越标准化),要想及格,其难度也越来越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不看书、听课不听课就无所谓了,反正有救命的“标准答案”。
针对这种现象,很多高校的对策是玩考勤,玩作业。但是,学生的对策总是比学校的办法多。
这种形式的公平性,以牺牲客观性为代价的公平性正在摧毁高校的分数大坝。
作为高校,分数的大坝是必须坚固的。但是,维护大坝地位的应是客观性基础上的公平性,而不是抛弃客观性的公平性。
一旦分数不再具有客观性,而是沦为形而上的产物,实质意义上的不公平性就出现了。现在很多高校面临的就是这个客观现状。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考试经济学”的概念,在30年的风雨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渗入了高校的日常教学考试中,也渗入了更多的社会性考试之中。出台“考试法”是打击办法之一。
何时能解决这类抛弃客观性的伪公平性,实现在客观性基础上的公平性是对出卷者的环境考量,是对其学术水平的考量。
一般的说,如果把考量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客观性作为第一位,那么基本上是:及格人数的百分比与听课人数的百分比一致。换句话说,40%-60%不及格。这也反映出另外一个趋势: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自学能力。
承认这个客观事实的话,那就不如改成职业院校。如果不承认这个客观,又无能力摆脱这类现象,这类高校的分数大坝也就被催毁了。
所以,现实是,不是学生在为分数奋斗,是学校的教师为了保证不学习的学生的分数而在奋斗。本未倒置以此为极端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