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术传承点滴(3) 精选

已有 3201 次阅读 2014-9-29 17:0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早期的理工类学术传承一般是围绕着从国外学成归国的个别学者而展开的。这类早期学者多数是高校任教的。随着高校的扩充,他们培养的学生先后进入不同的高校或是留校,从而形成以该学者所学(所教)为中心的学科局部性学术传承。也基本上代表了国家在该学科上的最高水平。

      但是,由于那个时期的特点,中国封建文化的内涵“以师为圣的”思想左右着他的学生。这表现为:得到师傅肯定的就是对的,而被师傅批判的就是错误的。师傅同意做的就是对的,师傅不同意做的就是错的。

      而老师本身一般是出生于封建大家庭,也没有多大的开放性。从而,封建社会文人的那一套“考据学”封建思想自然的形成,并成为主流性的。加之当时文献缺乏,学者很少,交流不足,更不用谈批判性交流了。

      这样,一家独大成为那个时代的特色。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群体纷纷成为所在学科的领导性人物(如各类学会负责人,学校学科负责人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的学界中官本位思想、封建等级制思想,在学术性的决策、学术评价、科研经费分配、课题承担、甚至于教授评定中在事实上是起支配性作用的。

      结果是:学术传承逐步淡化,发散性特征突出。

      也就是说,封建思想摧毁了学科种子类学术传承的学术性生长,而是变成为教条式的说教或是面向大众的科普。对学科理论基础的探究、尤其是反思性的探索,基本上是看成为离经叛道,并为学界所不容。

      在老一代退出学界后,由他们那一代所培养的学者基本上是权力机关的人物。从而,权力等价于学术这个公式就成为事实。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问题:以论文论英雄就是必然的。是学术评价上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必要过程。

      客观上,权力等价于学术的公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开始动摇。一旦权力性束缚也被打破,学界也就在本质上获的了学术上的开放性。

      与此同时,国外学成归国人员优先进入高校、以及出国培训成为常态,因此,国内各类学术传承的微量种子在客观上是播种下了。

      能否本土化?能否独立自主的生长壮大?有多大、多好的生存空间?等等问题也就会在今后的10来年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尔后,在建党100周年前后,在建国100周年前后,对各类成功形成的学术传承将会得到非常大的重视,一个学术传承的黄金发展期也就是必然到来的。

      而今后20—30年的学术传承是何种水平,基本上取决于最近10年的学术界能否完成思想上的改革开放,能否把封建思想的影响克服下去,能否把学术为公的思想牢固的贯彻落实到其学术研究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讲,创立我国自身的学术传承的客观条件(文献的互联网化、开放化;个人生活条件的优越化;科研经费的多元化;开放类学者、独立类学者在数量上的剧增;国家的重视;等等)已经具备,而主观条件就是各类学者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了。

      我个人坚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强势发展,我国学界产生国际级水平的学术传承是必然的。但是,在那个学科?多少?那就不能预测了!

      我们所能坚持不懈的只不过是:事在人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31794.html

上一篇:学术传承点滴(1)
下一篇:学术传承点滴(4)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8 陈楷翰 姬扬 徐晓 范会勇 魏金本 nature2014 ybyb3929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