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的工业转型作为幕后的推手在强力的推动每个研究人员做出艰难的道路选择。
如果选择道路正确,则前途光彩夺目;如果选择道路错误,则只能是望洋兴叹。
然而,我们做出选择的依据却是千奇百怪的。大致说来:一个是面向未来,一个是只管眼前;一种是杨长避短,一种是以长补短。各自有自身的充足理由。
做出道路的选择是否是一个学术问题呢?是否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决定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已经有学术体给出:寻根!
寻根问底就意味着对学科历程的全面回顾式研究,也意味着对学科基础理论的反思性研究。此时,哲学式的研究工作就被动的开启了。
这类反思性研究工作在过去的30年里是非常不受欢迎的。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杨本洛教授的研究工作就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种挑衅,不屑一顾。而作为一个现实的案例:本网上的博主复旦大学王季陶教授对热力学基础概念定理的博文就反映了这种反思。
(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912)。而对这种反思,看看有关的博主评论,也就不难得出个人的结论。
这类反思是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门槛提高而必然出现的。
如果在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群体内出现这个现象,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存在,则其结论就是:研究人员认识到了选择道路的艰难性。
这种觉醒是我国科学研究群体开始反思的标志。星星之火出现了。尽管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在指点江山,但是,除了初出茅庐的听众发出一片欢呼声,人们用脚投票的时代开始了。
盲从于文献的时代被开启了。就好象是火上浇油势的,一系列的著名期刊论文造假的事件被揭露,而且有继续增多的趋向;超光速的媒体发布,与只是说这次有望而又总是叫人等待下一次的宣称,等等大小事件,综合在一起,对科学研究工作所发表文献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压垮科技文献权威性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网络发表的流行。我们既无法封锁批判性的声音,也无法封锁各式各样的“可疑”性理论或数据的传播。
在真假混杂的论文海洋里,虽然很多人会向权威人士靠拢,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会更为依赖于自身的判断。而作出这种判断的前提则是:反思。
这样,研究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将是:艰难的道路选择。
时代的呼唤是:寻根!反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