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两个长期以来不解的问题:
1) 为何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基础科学被边沿化?
2) 为何离退休的科学研究者很多人成为所谓的“民科”?
第一个问题的后果是:基础科学的课程越来越少、思想越来越浅、内容范围越来越窄;科学研究工作受到的历史限定性被藐视,任何科学原理都可被无所顾忌的质疑;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毫无疑义的低水平上的对科学原理的忽略。与此相反的又是对取得科学进步的热切渴望和成为科技大国的追求,以至于以论文发表为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
第二个问题的表现是:很多离退休的科学研究者义无反顾的质疑基础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碰到难题时,多数研究人员不是去深入的进行自身的反思,而是先把基础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按照自身的喜好来一番改革再说;结果是,所谓的科学研究工作只不过是某种挂靠而已。
这类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我想知道的是:根本原因何在。
就哲学上看很好回答,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但是,为何会这样的问题还是毫无答案,事实上,那是高抬这类现象了。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基础科学的无知。
我的发现是:我国基础科学类的教科书有一个非常突出表现的特点:只要可能、尽可能回避对科学原理的论证(长而乏味的、抽象的、充满数学符号的、逻辑推理性的),而是代之于言简意赅的定理和举例说明,尔后呢,大量的罗列各种精巧的应用实例。
这类教科书是在我国很流行的。概括其思想特点是:对若干科学定理的简单扼要的说明,以举例说明式的罗列法来令读者对所论述的定理建立信念,结果也就隐晦的说明,科学定理是绝对的、不可挑战的。
原则上,除非有足够的实践证明作为支撑,科学定理是绝对的、不可挑战的。但是,用简单扼要的说明来表达的科学定理并不完整,而且充斥了片面性;而以举例说明式的罗列法来令读者对所论述的定理建立的信念和理解本身就充满了歪曲的成分,因而,对科学理论的理解的领会在表观层次上(字面层次上)就出现了多样化。这样的分庭抗礼与科学理论本质无关,而是“小儿科”的所谓学术争论。
由此可以看出,对科学理论抽象思想性的藐视,而把经验归纳性、和科学定理的“正名”性作为科学的基本纲领是我国教科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理论在我国科技人才中并没有占据核心地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科学界的各种现象。
我认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
如果在多数科学研究工作者中不能够建立对科学理论的完整理解和把握,而是任凭各类片面理解下的分庭抗礼流行而又与科学理论本质上的求同存异混淆的话,所谓的科学研究将沦落为搞笑。而这类“科学研究”的成果“论文”将是铁证如山的“笑料”。
读一读期刊上的论文,这一现象难道不突出吗?而离退休的科学研究者很多人成为所谓的“民科”的根本原因正是一种在脱离利益关系后的反思现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