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进步的阻力:不懂而又要发表意见的人太多

已有 4319 次阅读 2011-12-12 13: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年来,对陈至达先生的S+R分解(1987年,有理力学)的深层次(数学)几何代数结构进行的对比性研究工作告诉我:如使用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则该结果是自然而然的。陈至达先生的S+R分解的科学价值在于给出了用变形力学量(可测的位移场)表达S+R的精确形式。目前,该结果还是国际一流水平的。考虑到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在理论物理学中的应用只不过是近十来年的事,而在变形力学中,也只有少数人在研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陈至达先生的S+R分解标志着在变形力学上,他的力学理论水平超前国外至少30年。

       就科学发展历史而言,他的研究工作对于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在物理学、力学上的应用是开创性的。在2011年,他的论文在国外开始被重视(要想被理解领会,我估计至少还得十年)。而在国内,问津者很少。

       那么,这30年来(1987-现在)对陈至达先生的S+R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是对张量代数的推广,它覆盖李代数,外微分,等现代数学的内涵。因而,如果单纯的由:张量代数、或李代数、或外微分的概念中的任何一种出发,都很容易得到否定性的结论。更何况是多数评论者连这样的层次也达不到。

       而单纯的由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出发,也未必能看出在变形力学上如何应用,尽管应用于哈密尔顿系统或相对论是比较好理解的。

       因而,单纯的数学家去评价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在变形力学上的应用也是容易给出否定性结论的。何况在1980-2005年间,由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出发应用于哈密尔顿系统或相对论的工作也不过是刚开始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就我国而言,由于既把握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又把握变形力学的研究者至少在20年内还是少数,因而,2030年前,陈至达先生的S+R分解不会成为研究工作的热点,所谓的工程应用也就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这样一个重要的力学超前性进展,在近50年内(1980-2030年前),几乎无人问津。

       原因只不过是一条:不懂而又要发表意见的人太多

       这个不懂指的是:不去理解理论本身,而是以自身的理解来评价自身并不理解(而又认为自身是有能力评论、有权力评价)的新东西,并以“科学卫士”的精神,在没有充分论证(理性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唯我的)的情况下,以非常宏观的论说对此类新东西全盘否定。

       由于对任何创新,创新者本人也未必能全方位的对他的理论给出细致的解说,因而,只要是用“求全责备”这一个武器,配合上不懂而又要发表意见的心态,一切的科学创新都可以被轻松的否定。

       我感到自豪的是,在过去的近20多年里,我对陈至达先生的S+R分解的研究工作从未间断,因而能够与国际上将Clifford几何代数结构应用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工作同步,而在变形力学上则保持S+R分解的超前态势。

       中国有在基础科学理论上的超前成果吗?绝对有!在力学上有,在其它学科上也有!只不过是在等待着我们去理解、去发杨光大。而不是把:不懂而又要发表意见的那类人的结论(或判断)作为判断依据。而是要独立的做出判断,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那么,为了劳有所得,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或偷工减料一下,跟踪正确的理论路线。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能不孤独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517624.html

上一篇:偶有所得:基础科学为何被边沿化?
下一篇:科学进步的阻力:伪与真的混杂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9 王涛 张伟 文双春 鲍得海 邹谋炎 吴霆 朱桂海 许培扬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