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观国外名刊物理学力学数学类的文献,得到这样一个感觉:论文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对物理规律进行开拓性研究(一般地说,得到推断性的物理规律),也就是常说的理性的研究工作;一种是对物理规律(包括推断性的物理规律)的含义进行分解(分析)并进行试验(或与已有实验对比)的研究工作,也就是常说的唯象性研究。
对理性研究,它关心的核心论题是最具备基础性、广泛性的理论体系为何。因而,注重推理的精确性,但并不太关心它的唯象性。也就是说,只要数学推理性是可靠的,就认为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样,为了获得广泛性,数学工具越来越抽象化。而理论结果的唯象性越来越淡化。随着数学工具的分枝化,物理理论的表达方式也就多样化。
这是一个矛盾激化的过程:目标是追求广泛性、统一性,但是,当前结果是多样性、专门化。为何如此?
一般地说,物理过程的复杂性随考查的因素增多而提高。也就是说,对广泛性的追求就会导向复杂性。这样,多样性、专门化是必经阶段。而后,只能在更根本的原理下才有可能进行这种追根溯源。
而唯象性紧紧的把握住实验,力图建立可进行唯象性操作的广泛性理论体系。而这条路线是被视为经典的实证科学。唯象性缺乏的正是整体的协调性,因而,又必须求救于理性来获得深层性和普遍性。
二者的交织是紧密的。它们构成了基础科学文献。这正是我国缺乏的。
就论文数量来看,理性论文多于唯象性的论文。这应是一个科研成本决定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多的论文是介于二者中间的关于唯象性的理论研究工作。
理性的研究工作因其唯象性的不足而(被动的)被实验(唯象性操作的理论体系)左右;但是,同时,实验又被新的理性的研究工作推测结论而引导。此时,链式反应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理论和客观本质的实验是产生链式反应的基础。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科技创新。
但是,带有偏见性的实验与狭隘的理论相结合也能产生链式反应。这种链式反应会形成一时的轰动,但是,最终会被淘汰。
然而,在理论被证伪而被淘汰之前,我们并无一般性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科学史料上的很多案例。(希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建立一般性法则的研究工作也就应此新潮而生。)
将我国的普遍性科学文献的现状与上述情况对照(排除大量的满无目标的论文后),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大多数论文是关于早期理论的唯象性的论文(被称为重复性研究工作);
2.少量的论文是基于早期实验的理性论文,但是,有意或无意的在重复已有的论证(也属重复性研究工作);
3.大量的“实验”性论文是被“XXX理论”引导的,它力图证明YY是错的、ZZ是对的、或声称有了新的发现。其目标并不是力图建立可进行唯象性操作的广泛性理论体系。因而,被称为“作业性”论文。
4.极少量的对物理规律进行开拓性研究的理性论文,力图建立可进行唯象性操作的广泛性理论体系的唯象性的论文。但是,这类论文几乎没有产生影响。
因而,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结论:我国的科技文献不能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作为论文生产的大户,其论文情况直接反映了其普遍性现状,因而有推论:普遍性而言,高校、科研机构并没有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主观上想,而且迫不及待,但是,没有把握根本。
就思想性而言,高校、科研机构的现行思路还是在排斥:对物理规律进行开拓性研究的理性研究工作;力图建立可进行唯象性操作的广泛性理论体系的唯象性的研究工作。
而是热爱:立竿见影的、狭隘的、唯象性的研究工作。并把这类研究工作等同于基础性理论研究。
这样,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产生链式反应的基础就不具备。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相反,高校、科研机构放弃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被民间看好而且进入“研究工作”,“成果”很多;在经历几番较量后,“民科”反而占有了有利地位。真是莫名其妙。
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性理论及研究上的弱点暴露无遗。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谈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是不可取的。作为长远目标是可以的。
急待解决的问题应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科技文献的科学性含量问题;而其背后是:科学人才问题。用技术专家代替科学人才,用技术文献代替科学文献,只能是得到结论:现代科技研究出现了大的变化,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要团队作战。
当然,一旦出现链式反应,肯定是团队作战,各国都想要得到自己的份额。但是,谁去做前期工作?链式反应的基础出现的国家显然是会搞团队作战的,谁到那时会大谈科学无国界?
科学的理性与唯象性研究工作应当在我国立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