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大学—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个人?

已有 3909 次阅读 2009-5-6 22: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就大学教的东西而言:如果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则他应面对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而教,使学生有能力去满足这种社会需求。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对照这一点,可能不能满足。现在的很多大学实际上的教学内容是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的。就客观上的结果而言,呼唤一流大学的建设与此相关。

 

就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应是为了使自己获得能满足某种(或某类)社会需求(当前和未来)的能力。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较高价值的人才。

对照这一点,可能也不能满足。很多学生只不过是为了文凭。而文凭被普遍的看成是能力的象征。但是,现实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文凭与能力脱钩了。这就引起社会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抨击。

 

建设一流大学的论调此时就有了市场。

 

但是,我认为,大学的要害问题在于大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具体的如:1)教师的定位问题;2)毕业的底线问题;3)用人的观点问题;4)科研的评判问题。

 

目前通用的教师定位是高职称。如果把解决高职称问题做为工作的重点,则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教授(院士、XX学者)的绝对数量和比重。如还不满足,就海内外引进。

 

目前,毕业的底线是不存在的。60分万岁。而60分的内涵无标准底线。不设底线而又希望毕业生有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提高录取分数,获得招生特权。

 

用人单位强调“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少有人才的长远规划。这样,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反而不好就业。为提高就业率,则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尽可能不开办需求不明朗的专业或方向。同时,尽可能提高技术性课程的比重,下调科学性课程的比重。美名其也:提高综合素质。

 

科研评价以论文数量、项目等级、获奖等为标准,本身就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有相当大的脱钩。这样,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SCI论文XXXXEIXXXX,奖XXX863/973YYY,等等。还嫌不够的话,就ZZZ个世界一流。

 

就事论事的说,我国大学的要害问题在于很多大学的价值取向是以“成绩单”为方向。也就是说:大学是为了个人。

 

客观的说,那个大学(无论它是3本还是9本,无论它是民办还是国家重点),只要面对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而确定其价值取向,并尽力去落实,如能落实到位,1020年后,必然是一流大学。

即便是条件有限落到实处的学科不多,但是也会有一流的学科出现。、

 

在政策性层面的一流大学空头支票决不能代替:教师、学生按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而努力奋斗的具体条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30328.html

上一篇:宁静以至远:治学的境界
下一篇:科学的理性与唯象性
收藏 IP: .*| 热度|

1 huangbiaohym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