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研论文的社会效用

已有 10579 次阅读 2018-9-7 10:1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欧盟对于读者必须经由付费才能读到科技论文的期刊发起了坚决的抵制。从而,明确了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必须是读者可以免费读到的。这个决定的社会学基础就是: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必须追求社会效用,而不是学术界的自我“boasting”

       这是明确的表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从而论文必须以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用为基本目标。

       与直接的经济活动不同,科研论文的社会效用是读者数量的极大化。在现代科技创新发散化、研发机构小型化、自主创业兴起的时代,大量的研发受到期刊壁垒的制约。大多数重要论文(尤其是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不能被广泛的社会成员读到。因此,为了科学本身的发展,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的社会效用就是基本的评价标准。

       这个声明是欧盟对于期刊出版业构造的期刊金字塔的彻底抵制。在期刊出版业构造的期刊金字塔中,越是顶层的期刊,越是倾向于采用高收费的订阅模式。由于期刊论文量的高速增长,期刊订阅费也高速增长;而与此同时,具体的个别读者的阅读论文数是相对固定的,从而导致个别读者在读取相关论文上的高额付费。这样,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就成为这种高收费订阅模式的最为关键和主要的资源。

       在社会学意义上,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成为出版商的利润源泉,而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面向社会的、可以自由获取的科技文献资源。就社会效用而言,是个悖论,与国家基金资助的原则是冲突的。

       实质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电子出版业的发展,期刊论文以数量上的超高速增长冲击科技界。多数期刊被读者停止订阅,从而被广泛订阅的期刊(主要是机构订阅)形成期刊金字塔结构。

       与此同时,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发布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把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推成了科研的基本模式。这类科研论文,就社会的基本设计而言,是为全人类进步而得到资助的。但是,在期刊金字塔上,这类论文的大多数成为学术界的自我“boasting”。对于作者个人和所在单位的效用是极大化的,而对于社会进步的效用是极小化的。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对于期刊金字塔论文的抵制运动中,大量的学者出于论文对于个人的效用极大化是持抵制态度的。这个态度实质上是维持到现在。

       而在近期的开放出版时代,由于大量的学者以“名刊论文”的形式追求个人效用的极大化,以隐含的方式给开放期刊(及论文)贴上了“垃圾论文”的标签。名流学者与期刊出版商的“效用极大化”追求合并后,对于前几年关于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必须在指定网站开放出版的有关规定形成了嘲讽式的抵制。

       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科学研究的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力。但是,期刊金字塔的高额费用实质上剥夺了很多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自由。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全球尺度上的)科研的重复研究和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在我国,对于期刊金字塔论文的追求直接的导致学界与工程界的撕裂,在其它国家,不同程度的撕裂也是普遍现象。

       就哲理上看,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必须是读者可以免费读到的欧盟概念的实现将要求作者的单方面付费。与此同时的是印度学界近日的倡议:抵制收费发表论文的期刊(从而是坚决维护期刊金字塔)。这是两种理念的冲突!

       而更深层次的冲突是顶层学者非常的心知肚明的:顶层的研究论文读者甚少,读者群最大的论文是“适拟层次”的论文。一旦失去了顶层期刊论文的标榜,大多数真正的创新性科研论文,只能面对读者数极少的尴尬局面。在网络时代,基于“点击”数为基本追求的风气,顶层学者的态度倾向于抵制。

       因此,欧盟的声明能否落地生根还很难说。这取决于如何评价科研论文的实质价值的问题。这将是近期的尖锐问题。

       但是,就历史发展看,科研论文和科技文献的自由获取是在网络环境下推动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无论这次的声明是否落地生根,也无论世界各国的学者如何借助于抵制“拉圾”论文来维护期刊金字塔论文,科研论文的免费读取是个必然的事实(非法,或是合法)。

       做大做强中国期刊?还是:中文论文全面免费化?我们依旧是在矛盾的涡旋中徘徊。而欧盟则作出了明确的选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33337.html

上一篇: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何?
下一篇:道德和再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7 孙杨 刘山亮 黄永义 李毅伟 晏成和 彭振华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