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上,胜利方有个术语,“有组织的抵抗停止了”。这意味着交战的一方获胜,一方失败。敌方“有组织的抵抗停止了”意味着战略上的失败和战术上的失败。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我国科研群体,在实行论文发表评价机制以后,历经30多年的论文作者群更迭,对于大多数学科,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
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指的是:个体退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显性进展的科研论题(原因是论文发表可能很困难,或是无法形成可发表的论文)。
这种退出的群体性效果就是:不能形成面向学术基本问题(或关键问题)的基本研究群体。因为没有“兵源”的补充,即便是有“大将”,或是“元帅”,也无法实质性的展开学术上的攻关性研究。
当然的,在我国有很多“大将”,或是“元帅”勇挑重担,以很大的努力组织“学术团队”,面向学术的关键问题而展开研究。
然而,在论文发表压力下,具体的研究个体(团队一般成员)却总是力图摆脱“大将”的约束,从而这类团队更多的是通过“权力”来落实所有成员都来“攻关”。这是科研组织上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学术团队”的组建还受到依托单位的严格约束,它的运作受到关于“研究任务”完成程度的“考核”,因此,“大将”,或是“元帅”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权力来约束有成员都来“攻关”。
这样,此类“学术团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松散的、小小的“科研单位”。由于它的组织性远远的无法保证有组织的学术攻关,从而也在实质上难于取得关键性学术进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各高校努力引进“大将”,或是“元帅”的基本目的是用“新建(待建)的学术团队”来替换“老的学术团队”,与此同时,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给新引进“大将”,或是“元帅”高度的权力,同时辅助于经济上的利益,来试图实现“有组织的学术攻关”。
各类学术帽子的出台,从客观效果看,等同于“因为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停止了,需要另寻“大将”,或是“元帅”,来组织有效的、新的学术攻关“。
这表明,我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科研大局是“启动有组织的学术攻关”。
而首当其冲的问题还是老问题:科研的“大将”,或是“元帅”,如何判别?
多数高校的领导,出于“责任意识”,全力的参与“大将”,或是“元帅”,的选拔。但是,为了有个合理的“交代”,并不敢使用严格的学术标准,也不敢接受以严格的学术标准而推荐(或是自荐)的“大将”,或是“元帅”。
这样,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等待,或是采用“客观”数据标准。或是,使用已经被有关部门给了帽子的“大将”。
就管理学原则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作为”。也就是,为了避免可能承担的责任,拒绝做出独立的判断。把实质问题全盘的推给上级。而满足于基于上级决策下的具体落实。关心落实,而不关心是否在实质上“启动有组织的学术攻关”。
由此推论,帽子工程的有效持续时间会很短。因为,目前的国际环境在压迫我国“启动有组织的学术攻关”。由于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不作为,在宏观层面,有效的“启动”办法(文件)可能会在近年出台。其核心是使用严格的学术标准。
由此推测,目前的多数“新建(待建)的学术团队”的生存时间都很短(5年左右)。事关企业的切身利益,在近年,企业将对科研的相关问题发表急不可耐的言论。若干年后,企业(尤其是国企)将主动干涉和介入科研评价(体系),而不是目前的观而不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