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憾事

已有 728 次阅读 2025-3-20 16:49 |个人分类:大学漫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有美景欣赏过就好,不必留照,看似潇洒,也可能会留下一生的遗憾。三十年前我与潘老在美逗留近一个月,竟然没有带回一点儿先生的影像资料,以至于陈小红学妹要出书,我还误以为和先生在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老楼前的合影,是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拍的。或许是受先生影响,先生从不主动拍照,从没听先生说哪哪适合拍个照留个影。

其实我会拍照,而且还有点专业范。上大学时认真修过一门课,就是《摄影》。系里的摄影专用暗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相机也可轻松借出,你想多拍多洗像片,自个儿上街购买易耗品即可。我带薪上大学,那点小钱真不算什么,买了不少,也拍了不少。女友,也就是今日的老来伴有一回来学校探视,那是她做为电厂优秀员工,得到了一次外出参观机会,顺便来看我。我带她去西湖公园,拍了许多,那时她扎着两根又粗又长乌油油的辫儿,站在鲜花丛中。拍的侧面照,亲手冲洗放大后,自认为堪比艺术照,不比当时一些杂志刚冒出的封面女郎差。当然,系里的设备还远未更新到彩色。其实黑白影像也有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各位肯定会认同。

毕业后在武夷山下不远处任教,师范学校也有照像专用暗房与设备,为此前很少拍过照,或从未拍过照的山里青少年朋友拍了不少也放大了不少,估计有的学生今天仍留存,什么时候翻看,自然会想起会摄影的班主任秦某人。

以中国大陆学者名义首次赴美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很有意义,如果到学校有关部门借台便携式相机,应该不是问题。可我就是想都没想过。

在美国,与先生朝夕相处一月,走了那么多有趣的地方,见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人,居然从未想过要为先生留个影,在美留学的几位老同学也未提起,也没人说过应该合个影什么的,真是太遗憾了!当年在美国,彩色摄影便携相机已非常流行与普及,甚至可以做到你拍完了,将胶卷寄到某地,很低廉的价格,单张算下来,比国内还便宜,商家很快就会将洗好的像片与胶卷再寄回。这我都知道,老李同学家里就有相机,我也就是当长知识,没联想过我们是不是应该也体验一下。

只能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到此一游也应作如是观。不随身挎着一个相机,四处摆弄姿态,的确能够增加不少细细品味,或慢慢欣赏异域风情的时间,以及宁静美妙之心境。师生也是难得相逢,有说不完的话,哪有时间想到去照相!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但也留下了此生一个不大,却是永远的憾事一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1478512.html

上一篇:东瀛依旧
下一篇:校园故事
收藏 IP: 119.2.236.*| 热度|

4 王涛 孙南屏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