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电梯人”

已有 328 次阅读 2025-3-29 08:35 |个人分类:心理物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人认真观察,若一个人在电梯内,此人会随意站,或搔首挤眉弄几个姿。要是两个人,通常是对位站(情侣例外)。当三个人乘坐电梯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各站一个角落,也就是站成一个三角形。四个人乘坐的时候,会站成一个四边形……当越来越多人进入时,就站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接触距离(11人满员,定制也)。电梯人电梯里的人之说,可以推广至多种场合。

乘公交车第一个人会随意坐,基本选择靠窗,第二个人不会同排坐,随着上车人数的增加,彼此的距离也在靠近,直至人挨人零距离。如果该趟车始终仅有几个人,那便会以点带面占据最大空间。如果空荡荡的车厢里一个男子突然坐到一年轻陌生女子身边,她要不立刻起身逃离,那可能会破口大骂!

专家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私人安全距离。当安全距离遭到破坏,身体就会自觉形成一个防卫系统,就像遇到危险进行自我防卫一样。所以,人们才会不自觉地站或坐在安全距离的位置上。另外,上了电梯或公交很多人都会停止说话,电梯内的多数人总喜欢不自觉地往上看;公交车靠窗的会朝窗外看。这也是因为在一个狭窄空间里,私人空间被打扰,身体会出现不自在的感觉。当下则不论什么场合大多数人可能都在看手机(有重要领导在场才例外),显然如今很多场合都让都市人感到无聊、窘迫或逼仄,没有刷手机有趣。问题似乎变得复杂了,或简单了,电梯里的人现象解释不清楚,或无须解释。

说到底,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想要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个人空间的范围由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情境决定。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交往划分为四种距离,各种距离都与不同的关系相对应:

亲密距离,015 厘米,恋人、密友和亲子也;私人距离,乃普通好友间距,4676 厘米,刚好方便握手和谈话,有少量的肢体触碰;社交距离,是同事、刚接触的人之间的正式距离,在1米或 3 米以上,通常是在工作场合和例行招待的时候,大家可以隔着两三步交谈,也可以相距很远礼貌寒暄;公众距离存在于公共场合或大型互动场所中,比如候机大厅、表演现场等等。

专家认为,职场关系中社交距离结合一点私人距离,是最让人感到舒服的区间。当然是面对面。这种距离能产生较强的心理吸引效应,容易产生较好的观感。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以及背对面或侧对面,都会使人产生排斥或疏离。夫妻的所谓七年之痒,其实是平淡、厌倦惹的痒痒,如果一年一年又一年,三年双方都一直重复一样的模式,固定的时间吃饭、上班、散步、看电影等等。这样夫妻双方的心理等维度距离都不变,怎能不平淡?所以说七年之痒有点保守,应说三年之痒。过于平淡则会平地起波澜惹麻烦。至于如何适当地改变双方的心理和空间距离,重上恋爱可乐场,也是一个大问题,是一脑门子学问。改的不好,那就是一地鸡毛、鸡飞蛋打、鸭同鹅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1479782.html

上一篇:“钻石七秒钟”
下一篇:“开门人”
收藏 IP: 119.2.22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223.72.65.*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29 09:49
职场社交距离与空间方位对人际心理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当代管理学研究发现,物理距离每缩短30厘米,团队协作效率提升17%,但信任成本相应增加23%。建议管理者建立动态距离管理制度:

晨会采用1米圆桌站位

脑暴会议使用0.8米移动座椅

绩效考核保持1.5米标准距离

掌握这种"可调节的亲密"(Adjustable Intimacy)能力,已成为现代职场人的核心软技能之一。关键是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通过空间管理传递恰当的亲和力,这需要结合具体场景、文化背景和个人舒适度进行动态调整。
回复  您比我专业!学习了解
2025-3-29 14: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