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认真观察,若一个人在电梯内,此人会随意站,或搔首挤眉弄几个姿。要是两个人,通常是对位站(情侣例外)。当三个人乘坐电梯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各站一个角落,也就是站成一个三角形。四个人乘坐的时候,会站成一个四边形……当越来越多人进入时,就站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接触距离(11人满员,定制也)。“电梯人”,“电梯里的人”之说,可以推广至多种场合。
乘公交车第一个人会随意坐,基本选择靠窗,第二个人不会同排坐,随着上车人数的增加,彼此的距离也在靠近,直至人挨人零距离。如果该趟车始终仅有几个人,那便会以点带面占据最大空间。如果空荡荡的车厢里一个男子突然坐到一年轻陌生女子身边,她要不立刻起身逃离,那可能会破口大骂!
专家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私人安全距离。当安全距离遭到破坏,身体就会自觉形成一个防卫系统,就像遇到危险进行自我防卫一样。所以,人们才会不自觉地站或坐在安全距离的位置上。另外,上了电梯或公交很多人都会停止说话,电梯内的多数人总喜欢不自觉地往上看;公交车靠窗的会朝窗外看。这也是因为在一个狭窄空间里,私人空间被打扰,身体会出现不自在的感觉。当下则不论什么场合大多数人可能都在看手机(有重要领导在场才例外),显然如今很多场合都让都市人感到无聊、窘迫或逼仄,没有刷手机有趣。问题似乎变得复杂了,或简单了,“电梯里的人”现象解释不清楚,或无须解释。
说到底,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想要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个人空间的范围由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情境决定。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交往划分为四种距离,各种距离都与不同的关系相对应:
亲密距离,0~15 厘米,恋人、密友和亲子也;私人距离,乃普通好友间距,46~76 厘米,刚好方便握手和谈话,有少量的肢体触碰;社交距离,是同事、刚接触的人之间的正式距离,在1米或 3 米以上,通常是在工作场合和例行招待的时候,大家可以隔着两三步交谈,也可以相距很远礼貌寒暄;公众距离存在于公共场合或大型互动场所中,比如候机大厅、表演现场等等。
专家认为,职场关系中社交距离结合一点私人距离,是最让人感到舒服的区间。当然是面对面。这种距离能产生较强的心理吸引效应,容易产生较好的观感。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以及背对面或侧对面,都会使人产生排斥或疏离。夫妻的所谓“七年之痒”,其实是平淡、厌倦惹的痒痒,如果一年一年又一年,三年双方都一直重复一样的模式,固定的时间吃饭、上班、散步、看电影等等。这样夫妻双方的心理等维度距离都不变,怎能不平淡?所以说“七年之痒”有点保守,应说“三年之痒”。过于平淡则会平地起波澜惹麻烦。至于如何适当地改变双方的心理和空间距离,重上恋爱可乐场,也是一个大问题,是一脑门子学问。改的不好,那就是一地鸡毛、鸡飞蛋打、鸭同鹅打……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