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效应”又名“古德曼定律”,指个体在面对让人不舒服的消息时,倾向于选择一种阻力较小的反抗方式,即“保持沉默”。这种情形在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之间都常出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沉默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天生的,无需学习,既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持续伤害的方式,也是一种反抗对方的方法。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在谈判中以静制动,沉默者掌握主动权,以沉默掌控谈话的分寸与节奏。从多学科视野来看,亦可视为是一种惩罚方式,会让对方产生悬而未决的感觉,不断去猜测沉默者的想法,从而变得焦躁。但研究证明,与直接争吵相比,沉默更容易对两个人的关系造成伤害,不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问题,除非你想绝交。
在很多时候,沉默不是金,是一柄双刃剑。尤其是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后,一方急切渴望探讨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一急声音就变调变高),但对方却选择沉默不愿回应。有人是不屑(冷暴),有人是害怕(不安)。在曾经聊过“XX效应”中,“沉默效应”应该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或最难以一句话说清楚的。
在人际交往中,沉默有积极作用,如能表达理解、谦虚,还能帮助摆脱窘境。夸夸其谈谁都烦,但该谈不谈也可能谁都怕,沉默很容易导致误解与交往困难。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人有足够的自信,是不会太在意好消息坏消息的,不惊不乍,不惧不喜,什么时候说话都不改变声调,不躲闪自己的眼神,也就是该沉默沉默,该说话说话,与人交往,都会产生好效应。我曾教给学生一个小贴士,你只要注视对方的眼睛与注意对方声调的变化,大体上就可以确定对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或半真半假。
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自信必然带来幽默。我说过《新概念英语》与录像教学片《跟我学》堪称幽默大王,那是英国人主编或编剧的,谁让人家国内基本安定已超过了500年呢,幽默不过是顺理成章出口成章而已。说个真人真事:剑桥大学一次考试,某生以手中复印的400年前拉丁文校规为据,坚持要监考老师提供一杯啤酒与一些点心,老师惊讶之余表示无异议,拿来了可乐与汉堡作为替代品,学生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答完了试题。3周后,这名学生被罚款5英镑。理由很简单,根据当年校规,考生应在考试期间携带佩剑。如果我是那个同学的舍友,我会用5元人民币与他交换,反正你要破费5英镑,不如拿我的人民币去认罚,说老师用可乐代替啤酒,那也应该对等,人民币代替英镑!
1/1 | 鎬昏:2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2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