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锚定效应,应该大家不陌生,也称为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通常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换更为通俗的表述,就是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社会生活中,锚定效应无所不在。
锚定效应最好用的地方是讨价还价!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前提是此货比较特殊,比如古董、手工制品、新款新货等等。谙熟心理学的经济学家通常会说:一桩交易,当双方都难以估量价值时,如果你是卖家,就应主动开价,而且越高越好,先发制人;如果你是买家,也应该争取先开价的机会,而且价开得越低越好,塞给对方一个“锚”。聪明的买家如某人,会请朋友甲先去出一个十八层地狱价,心有不甘地离开;请朋友乙接着过去出一个八层地狱价,忿忿不平地甩手走人;最后某亲自出马给个实实在在地板价,百分百双方愉快握手成交。
为什么会产生“锚定效应”?因为首先人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实在太多太多,不是天生懒惰,不得已为之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会采用简化的思维策略,说好听点叫启发式思维,比如我就喜欢在前人放下的“锚”附近转悠琢磨,看有什么新发现新联想可以显白显白。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锚来调整自己的思考范围与决策。
其次是人的大脑皮层虽大,展开有一张报纸那么大,哺乳动物里超大,但也到不了足球场那么大,处理信息,能力还是有限。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会抓住一些关键信息作为参考,这是人脑高于Al 之处,只是后者运算速度超快,不怕穷尽一切信息,但据说已接近“突破血脑屏障”水平,只是目前还不必太担心,人定胜出。人脑抓住的关键信息就是锚。有人之所以受“洗脑”之害,比如传销组织或电信诈骗团伙就是围着锚不断给受害人提供精准“茧房信息”,结果越锚越牢!可口可乐喝的已上瘾,广告还是一天不能少。豪华邮轮的锚太大(许多人口袋里钱少),大到一般人以为那是一堵高墙,见墙不见锚,所以“人活一辈子,必须乘坐一次邮轮!”的广告作用有限,“爱达魔都”“海洋绿洲”“交响乐奇迹”等邮轮知道的人还是很少,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再次是认知偏差:人们在评估信息时,会受到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会对负面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得决策结果偏向于这些负面信息。“好事不出圈”,“坏事秒遍网络”,乃大风起兮“负”飞扬。为什么负面信息力量大?因为”躲避危险“是人与生俱来三大本能之一!负面信息的终点站可能事关生死存亡,一了百不了,儿孙与亲朋好友还要活。这跟买与卖有啥关系?关系大了,真信了“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则担心冻死饿死咬死在景阳岗上,或者害怕日后”悔青了肠子“。
再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锚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买猪肉,不论是广东揭阳小镇上的肉贩子,还是山西太行平顺街边的肉贩子,虽各操南腔与北调,但都会在我正付款时又从猪身上割丁点儿肉放入袋中,中国人做买卖讲究的是买家是大爷,便宜要看的见,孝敬您一点儿是应该的。其实这也是个“锚”,锚定你下回还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1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