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王富仁先生

已有 366 次阅读 2025-3-31 09:48 |个人分类:大学漫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嘉诚基金会出资聘请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在汕头大学实际工作时间最长的,我印象中有两位,一位是学部委员(即院士)王梓坤先生,故事我说过了,还有一位也姓王,王富仁先生。巧合的是两人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一先一后,但也都是刚过了 60岁(若有误差,也就32岁)就来到汕大工作。邓公指示援建汕大的八大院校中没有北师大,但这俩王先生先后的到来,可谓九大,实际影响可能更靠前。

文科没有院士,如果有,王富仁先生可能会是最年轻的一位。王先生被聘为文学院首席教授,那时我早已离开人事处,专业不同,也没任系主任院长重要评委什么的,自然是无缘与他在工作、小规模会议上有什么交集,零距离更谈不上。我与王梓坤先生很熟,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在人事处分管师资工作。反正就是这么巧,我有一个学生本科就读于广西大学中文系,对王富仁先生自然是很崇拜的。她积极参加了王先生指导的文学兴趣小组,与王先生熟识后,便趁机夸赞自己的导师。她还请王先生签名送我一本研究鲁迅的专著,他在扉页上钢笔写下了我的名字,赠我存阅。按常理我应该面谢才是,但还就是没有这个机会,时间长了也就忘了。王富仁先生与王梓坤先生一样,也喜欢在校园草地旁林间湖畔小道散步,他不认识我我肯定能认出他,我也曾看见他独自在草坪外或荷花池旁逗留,看上去很闲甚至有点无聊,按理我应该主动上前打招呼自我介绍一下,他可能会想起我的学生要他签名赠书之事,但就是鬼使神差,我没有上前。可能是觉得自己没什么话题有资格与他攀谈,谈鲁迅或巴金肯定是不行的,聊聊北师大我熟悉专业的某位知名教授,可能他没兴趣(自己的小人心也)。

王先生后来回北京了,没几年就听说他去世了,这让我感到内疚,又是一个没法补救的遗憾。即使自己碍于面子,啥也不多聊面谢一下是无论如何应该做的,哪怕接着来一句今天天气……”,也可能很快找到彼此都感兴趣且有质量的话题,我还在课堂内外教学生如何进行人际沟通,真是丢脸!

王富仁先生应聘到汕大长期工作,也曾是一个话题,同样涉及到年薪、实际效果等等。如果一定要用是否拿到一个博士学位点做指标,当然有人会不以为然。高薪请一个名学者,就必须上一个博士点,这样的评判标准,那汕头大学绝对是个罗生门,你怎么说都行,但一所大学,包括一个学科,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学术积淀与传承,怎么可能不断成长?我说过了,总揭开锅盖,水准没开。这是普通人的普通常识,与高教理论研究无关。

我的学生还真受益王先生不少,喜欢写文章,硕士生期间就在《汕头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了几篇文章,凭此,后来顺利考入浙大读博,专业方向又变了,她从广西乡间一路走来,是她家乡乡亲们口中的一个励志榜样。十几年前,博士生没今天多。

百度一下:

王富仁(1941-201752日),著名学者,1941年生,山东高唐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

1980年代,王富仁教授以'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全新视角阐释鲁迅小说,这是中国鲁迅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坛思想启蒙的重要标志。198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

201752日晚7时,王富仁先生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1480043.html

上一篇:“偷感人”
下一篇:一堂主题班会
收藏 IP: 119.2.2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8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