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精选

已有 26380 次阅读 2015-1-30 08:26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规则, 新常态

到了年底,各种总结会评估会验收会纷至沓来,在参加各种会议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一些静悄悄的变化和一些依然存在的问题。习李新政(媒体词语)以来,不断强调中国的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过程,发展速度和模式将进入新常态。对于科研来说,紧随国家的发展变化,也将带来新的变化,形成新的规则。未来的新规则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预期未来的某种显著的变化呢?对于处于科研体系中的个人来说,我们需要认识到未来的变化,否则还按照过去若干年的做法将得不到好处,甚至将得到负面的结果。下面是个人粗浅的思考。

新规则一、由量到质

 在中国科研发展的快速道路上,SCI指标是一道风景线,由于缺少很硬的世界级成果,众多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区分三六九等,拿出来一个评价指标,就是所谓的SCI。不可否认,能够在高质量刊物上发表论文,起码证明一种基本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发表了几百篇SCI,也不代表其科研就真的为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学游戏规则的普及,很多人知道怎么去发文章,怎么去写本子。靠数鸡蛋(一朋友管理用语,即各种可量化的指标)已经不能区分科研人员的高低。10篇SCI和15篇SCI可能没有任何质量上可区分之处。因为大家都明白量只说明科研人入了科研的大门,而质量还是看个人的天分和运气。现在已经从SCI的数量转移到论文的SCI引用上,甚至看引用的评价。这些都是缓慢变化的迹象。未来的科研成果将从数数转变到质量的核心。当然,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质量始终会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只有那些推动了世界发展,产生了理论上的重大推动,或者产生重大的技术进步,或者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成果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一个科研人员贡献的标杆。

新规则二、由虚到实

 在SCI大旗的指引下,为了多出文章,大多数科研人瞄着短平快的科研领域和热门话题,不断地用最快的速度发文章,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为快餐式的成果。论文既不顶天,也不立地,用常见的评价说,就是太虚。这些论文可能什么真正的价值也没有,仅仅作为科研的训练和智力游戏而已。这些虚的科研作风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变抢着发文章,到迫不得已才发文章。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当大多数文章讨论的内容不再是别人的热点,而是自己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的科研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从很虚到脚踏实地的趋势逐渐明朗,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质询,你的成果有什么用。对了,能够说清楚用处的成果或许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成果,而不是那些只能用来数数的成果

新规则三、由散到系

 跟风带来的结果就是科研很散。因为科研热点从来就不喜欢稳定,大多数时候,科研热点每一两年一换。我们会看到很多人的科研内容不断变换,每一个点都是当时的热门。最终导致科研成果的分散。分散的成果看起来不成体系,说起来也没有说服力,即便数量不少,也无法说明白其价值。这种多而散的科研习惯需要改变,因为这种科研习惯从来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当我们真的认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方面考察问题,于是科研成果必然表现为体系性。不成体系的科研成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不会有真正的价值

新规则四、由跟到创

 跟风是我们一直诟病的科研作风,但是对于中国薄弱的科研基础和社会氛围,这是个不可绕过的必经阶段。我们通过跟风来学习如何做科研,做好学徒是过去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不能一辈子都当学徒,必须要从学徒走向独立,而独立的表现就是自主创新。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考察一个科研人员是否在自主创新,能投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提出新方法,都是自主创新。那些靠梳别人头上的辫子(某前辈语,即做别人的课题)的科研不能得到好的评价。当然,真正的独立自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已经习惯了当学徒的人,不管是从心理上,能力上,可能都不是适应真正的独立自主。但是这恰恰给后来的年轻人带来机会,他们需要真正的独立自主,走跟前辈们完全不同的路,或许他们能开辟中国科研的新的天地,也才有他们的机会

新规则五、由假到真

 过去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能说是毫无瑕疵的,很多科研成果存在弄虚作假,过度包装,自我吹嘘等现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永远不会变成真。当一切的科研游戏喧闹稍微冷静之后,我们回头才发现,在科研界也同样出现种种不好的现象,鸡毛同样满地。但是未来需要靠真东西,因为科研共同体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科研人的欣赏品味提高了,必将从假的泥潭里脱身。处于做假的状态中不是个好滋味,心理也不健康。未来就需要那些有底气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豪华的人。这样中国的科研才不至于堕落。

新规则六、由小到大

  我们的科研视野从来就没有超越过西方,几乎所有的问题的原始提出都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中进行所谓的科研,得到的科研成果除了能够说发表在较好的杂志上(实际上这是对好的鼓掌者的一种鼓励)之外,实在乏善可陈。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谈到中国现在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现在缺少好的科研成果,大多数形式上的英雄只是我们游戏中的一种角色,而非真正的英雄。未来的科研人需要从别人的眼光中走出去,走到自己看到的新大陆上,开辟新天地,只有这样,科研成果才可能比较大,那样,即便一生只有一篇论文,可能也比今天几百篇的吹捧式的论文要好得多

中国在进入新常态,科研自然也不可避免。当一切的喧闹停止,人们总会扪心自问,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做科研到底为了什么。这时候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反思,会发现过去存在种种问题。当我们希望自己活着更有意义的时候,我们总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未来的年轻人更需要认清前辈们的不足,走自己的路。只要习李新政能够走得更远,中国的科研在未来很大程度上会走上新的路,形成新规则。科研成果会从量走向质,从虚走向实,从散走向系,从跟变到创,从假变为真,从小变到大。这样的前景我们乐见,但是为了迎接这样的前景,我们可能要做的事还很多。一切都脚下的路开始,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silong.peng@ia.ac.cn

2015.01.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863958.html

上一篇:科研生活:保持恰当的能力感
下一篇:拥有好的思考能力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63 罗德海 刘庆彬 牛丕业 郭向云 孙瑜隆 吴信 彭鸣 李伟 肖建华 周健 季丹 杜晨林 黄永义 李万峰 张伟 徐晓 毛秀光 印大中 刘永和 吕喆 闵应骅 黄华国 张德元 王荣林 李梅 陈齐风 代恒伟 郭战胜 张萌 汪晓军 姬扬 许方杰 刘刚 李卓亭 王伟华 王府民 王林平 周春雷 吴开宁 俞立平 马军 谭铎平 杨晓慧 梁红斌 秦培武 陈南晖 张风帆 王成玉 刘世恩 李满枝 王超 者仁王 loyalSciencefan chenhuansheng biofans wangqinling ybyb3929 cly85 taoshl uneyecat yanan2015 zhouxingrong sea8s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