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教学:师生矛盾的必然性

已有 9231 次阅读 2014-3-24 18:03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矛盾, 师生

这么多年自己读研究生,也带研究生,有个体会,导师和学生如果想要教学相长,师生感觉要相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觉得没有招到自己满意的学生,而学生也大多数比较后悔跟错了一个导师,浪费了时间。这跟恋爱差不多,围城就是这个意思。老师有老师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弱点。两者之间能不能互相产生类似NBA球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对于不长不短的研究生学习生涯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彼此不满意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必然的现象。下面的原因可能值得思考。

原因一、期望的冲突;

 每个时代的老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期待是不一个样的。记得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们总体上是比较老实的,而且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个时候全国招收的研究生并不多,我在数学所的时候,一届硕士研究生只有7人,而老师有好几十个导师。结果是导师争着要名额,最终每个老师多的只有不超过一个手的数目研究生,少的只有一个两个。所以,那时候的学生就是希望能够好好跟着老师学点东西,其他什么都要靠后。现在的学生似乎更加现实,大多数把学业和就业联系的很紧密。因此,学生们在读书期间判断老师是否满意,大都要跟这个期望值进行结合,有利于自己就业的,就觉得还可以,否则就是老师做的不好,做的不对。另外,现在的学生的刻苦程度还是不如以前的学生,对于很多很基本的训练不充分的情况下,读研究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有一个努力的过程是很轻松的。如果学生希望能够轻松的毕业,那就可能想错了,一个很轻松毕业的学生可能是没有收获的学生。

 而老师也希望把学生当做自己科研工具,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有所帮助。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更在乎自己整体发展,课题组的整体利益。但是学生们往往不会理解课题组的整体发展跟他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希望学生做的,可能并不是学生喜欢做的,因为做有些事情似乎就是体力劳动,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

 这样的师生定位必然产生冲突,时间的分配,质量的高低,成果的归属,都会成为潜在冲突的来源

原因二、风格的冲突;

 学生的风格虽然在大多数情况没有完全定型,但是基本上已经成型。是否具有很好的耐力,是否具有很好的基本休养,是否是一个细致的人,是否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是否是一个有利他思想的人,这些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大体上都有了初步的答案。老师尤其是年纪稍大的老师,无疑问是完全定型,包括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生活习惯等。师生相处类似于恋爱,如果性格不合,两个人相处往往是很累的,而很累的情况下,很难让人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来自于不同风格的冲突。

 我是个比较大大咧咧的人,思维比较活跃,作风就有点重大不重小,对很多细节看的较轻,有些粗糙。所以,在科研上,我喜欢要两种学生,一种是思路很快并且理解力很好的,一说就懂,能跟上我的思路。另外一种,就是做事情比较紧凑,条理性较好。实际上,前一种是跟自己很像的人,沟通交流比较容易。第二种人干活是自己的补充,师生互补能够将一件事情做的更好但是两种学生对我都不满意,前一种学生觉得老师指导的不够细致,包括有些基本的东西也希望老师给讲讲。第二种学生就感觉总是给老师干活,体会不到科研的乐趣。这种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原因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很多老师尽管自己在年轻时候很现实,但是当了导师之后,会多一点理想主义。比如对课题有个更长远的想法,对社会有长远的判断和分析。而学生们往往看得更多的是当下,怎么毕业,怎么就业等。这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会被看成是矛盾的,因为长远的事情在没有兑现的情况下很难说服一个很现实的人,他们相反会觉得老师你也并不很成功,因此你的判断也未必好。老师觉得学生过于现实,会重新走自己曾经经历的很多弯路。双方彼此会有类似的冲突。

 实际上,不管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性。我有很多年的心情类似于其他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听听我的一些看似合理的建议,但是效果并不很好,真的能够听进去话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选择。现在我也有点点明白,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即便有人指明了一条路的风险和机会,可是作为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虽然很多选择的结果可能最终并不理想。不过话说回来,理想的前景很少有实现的。我跟学生上课的时候说过,在课堂里济济一堂的莘莘学子们,将来成就很好的,一定很少,这是历史的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理想的继续理想,该现实的必然继续现实,不容易改变。

原因四、成长不同阶段的代沟;

 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而老师出于成熟阶段。虽然每个老师都经历过学生阶段,但是今天的中国老师曾经的学习阶段和现阶段是有很大不同的,如同大多数父母都会感觉到跟子女有代沟,这是时代造成的。老师总认为学生身上缺少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在老师类似的阶段可能是很重要的,从老师的经验看,这些东西需要重视。可是学生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个人自由被放大的今天,学生尤其喜欢自主决定,自主选择。对老师的话往往听不进去,这是成长中的逆反心理作用。

 尽管我是个对前辈有否定意见较多的人,但是在我学习阶段,我是很喜欢听前辈的谈论,跟前辈交流。我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启示,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总归能够一些启发。现在的学生似乎觉得老师跟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容易听进去,除非老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中国的学生往往对权威有一种内心的崇拜。如果排除了崇拜,学生们对前辈的能力的判断往往就不够清晰。

原因五、大小两个环境的冲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老师和学生都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老师可能在课题的选择,经费的申请,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充满历史的印记,而学生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人生观。但是当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地方形成小环境的时候,小环境和大环境的冲突就显得很激烈。学生们往往用大环境的风格来看小环境的好坏。比如,有几年,有些老师可以拿到很多的课题,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成为榜样。而对于不能顺应环境,课题经费紧张的老师来说,可能会面临学生的内心质疑。一个小集体,是构成这个集体的人的综合,虽然老师是个主导者,但是其风格是个混合体,既有导师的作用,也有学生的促进。当学生们都有类似的倾向时,老师是改变不了很多的。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曾经是很单纯的,但是现在变得比较复杂。老板就是个不好的现象,也许很现实,但是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不符合。老师的作用更多的在于提供一个训练场和大方向的指导,学生就负责在这个训练场中不断的锻炼,通过一个有一个小问题的解决来获得所谓科研的能力。老师通过学生的贡献也收获了一种社会成就感和学生成果带来的其他好处。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并不能让人满意,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但是不管责任在谁,不好的师生关系总是带来不愉快的结果,而不愉快的结果会使得师生教学效果变得不可预测。其实不管是老师还有学生,都有责任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氛围,如果老师和学生能够开诚布公,能够摊开心怀进行交流,即便有矛盾也会得到化解。如果真的化解不了有些冲突,也只能就此放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导师看待学生可以淡一点,而学生看待老师也淡一点。期望值少一些,冲突也会少一些。两个人的命运中,这仅仅是短暂的重合点,这点并不能影响全部。一个老师一辈子能够招到一个让自己感觉很好的学生应当视为他的幸运,一个学生一生中如果遇到一个让自己感觉非常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幸运。但是除此之外,我们都应该视为正常,而不是不正常。当我们都用理解的想法去处理师生关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的生活,学习的效果,教学的感受,也会大大的不同。

silong.peng@ia.ac.cn

2014.03.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778809.html

上一篇:科研:系统思维的缺失
下一篇:大数据的结果是福是祸?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13 李明阳 袁海涛 魏武 李伟钢 张红光 武夷山 王善勇 张骥 蔡正才 李东风 强涛 刘天亮 柴栋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