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学生们接触,经常听到学生们会说,将来对科研没有兴趣,不准备做科研。言下之意,老师你就降低要求,争取早点毕业,早点奔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再进一步问,你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往往没有答案。是的,兴趣,这是个很容易成为借口的词汇,大概每个拿兴趣说事的人可能恰恰是对兴趣不了解的人。真正知道兴趣是什么的人,从来就不会说我没有兴趣做我的主要工作,而只会说,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兴趣点。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怎么利用兴趣,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看什么是兴趣。百度百科上这么解释: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个提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的,但是对于兴趣如果这么理解只能算是很粗浅的理解,因为这个定义没有涉及到兴趣的产生机理,只讲了现象和后果,这是不完整的。很显然,从表象上看,兴趣就是人对某一个对象的一种积极的倾向。兴趣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呢?由于本人不是学神经学科,也不是学习生物学科的,这里我不能深入讨论与此相关生理上的机理,但是从社会和心理机理上,我们都或多或少有些看法。
人的兴趣基本上都是后天的,先天的只能称为本能,而不是兴趣,兴趣具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后天的,自然兴趣的产生就有一定的条件。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上面所说的兴趣的产生,那就是,由于人的经验中多次在同一件事情上获得了快乐体验,由此而产生的再次获得快乐体验的心理倾向。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个小孩子碰巧做了某件事情而得到了大人的奖赏和鼓励,TA获得快乐体验,知道这件事情是好的。多次获得之后,TA就会强化这种认识,并对某件事情产生期待。小孩子上学,可能某一次上课提问回答对了问题,也可能某一次考试获得了满意的成绩,或者在某一门课上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该学生就对该课程产生心理依赖,这种心理获得快乐的依赖的表现就是兴趣。表面看,该小孩子是对该门课感兴趣,实际上是对这门课带给他的快乐感兴趣,而非对课程本身。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小学时候数学很好,很有积极性,到了中学,可能遇到某个老师并不欣赏该同学的风格,从而没有给该同学以TA期待的奖赏,该同学就会慢慢丧失对数学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兴趣本身并不是内容,而是由从事某个活动带来的结果。如果其他事情能够带来类似的结果,TA可能就转向其他事情上去。比如,有些学生到了中学或者沉迷于游戏、小说等,正是表明这些学生的兴趣恰恰是别人的奖赏。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想要的,就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TA想要的。
上面的兴趣我们可以称之为假性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在于,兴趣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对象带来的结果。假性兴趣如果利用好了当然对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假性兴趣又具有短暂性,很容易随着环境转移而变化,并不牢靠。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呢?真正的兴趣应该如下表述:
“人经过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达到对某个对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并能利用该对象为自己服务,并且对象能够产生自身的愉悦,由此产生的对象依赖,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兴趣”。
这种例子也是很多见的。我们看到很多艺人,一开始是迫于生计,不得不进行艺术训练。我们都知道要掌握好一门艺术技能,是需要多年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枯燥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正是这种痛苦,让后来的自身愉悦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强烈。这样的愉悦往往能够伴随人的一生。真正的兴趣是消除不了的,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得到深化。我们经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苦哪有甜,都是在阐述真正兴趣产生的艰难。人的心理往往对两个极端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一种是极端的痛苦,一种是极端的快乐。但是正如易经指出,苦乐两个极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表现在真正的兴趣上。最终,真正的兴趣可以变成人的一部分。
从上面可以看出兴趣具有如下特点:
一、兴趣有真假。真正兴趣是以对象本身为兴趣对象而非对象带来的直接效益。尽管真正的兴趣最终也是来源于对象带来的效益,但是两者的差别在于,假性兴趣是直接面对效益,而真正的兴趣则是间接的依赖。假性兴趣很容易被替代,而真正的兴趣则是不容易转移。
二、兴趣需要艰苦的训练。人都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没有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是不珍惜的,而不珍惜的结果就是对相应的结果也不感兴趣,只有经过努力艰苦的训练和努力获得的收益,人才觉得可贵。这种心理会激发人的愉悦感,从而强化兴趣。
三、真正的兴趣是自我娱乐。一切依靠外界的奖赏而产生的兴趣都有赖于外界条件的存在,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兴趣就随之消失。但是真正的兴趣是自我承认,自我欣赏,并不依赖于外界条件。
四、假性兴趣具有伤害性。我们经常能够感觉到自己对于遇到的事情或者读的书具有某种倾向性,于是就认为这是兴趣,并且认为这是自己的特色,但是往往这种本能带来的假性兴趣会伤害我们。比如,我们喜欢读某一类型的书,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这正如人偏食一样有害,只读某一个风格的书会导致精神上营养不良,会失去其它丰富我们自己的机会。
兴趣如何培养呢?从上面我们能够看出,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一、持续性。与某个对象打交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既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积累,就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最终培养不出真正的兴趣。
二、单纯性。在与某个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必须全副精力投入,不能三心二意,保证自己的精力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训练的过程中。这就是为什么单纯的人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尤其是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人,不单纯的人绝对达不到很高的境界,从而就不能建立真正的兴趣。
三、稳定性。在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可能会遇到苦恼,但是这正是需要提高的关键时期,必须保证训练的稳定性,突破自己的极限,从而不断地向上攀升。上大学的时候,也偶尔会出现对数学厌烦的情况,这时候,我是靠着不断地读《古今数学思想》一书而自勉。
四、独立性。兴趣是主观的,任何达到很高境界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是很多经验和体会不能重复,也不能被有效地解读和利用,每一个想得到真正兴趣的人,只能走自己的路,不能寄希望一直有个人在指引,最终是靠自己独立的行为获得了真正的兴趣。
由此,我们看出,当我们谈到兴趣的时候,我就要分清楚,我们是谈真正的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其他目标。兴趣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是真正的兴趣是可以培养,也只能通过培养才能建立真正的兴趣。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持续性、单纯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等原则,否则可能功亏一篑。在很多时候,当我们用兴趣作为借口回避当下的任务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可能正在做错误的判断,甚至恰恰是我们听从了我们不可靠的兴趣,让我们自己走进了自己挖好了的坟墓。
一家之言。
silong.peng@ia.ac.cn
2013.06.0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